星系中的HI空洞及其形成机制
本文选题:星际介质 + H ; 参考:《天文学进展》2012年03期
【摘要】: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中存在众多的HI空洞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物理特征差别明显。人们不仅对若干近距星系中的HI空洞做了较为细致的观测研究,而且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相关统计研究亦渐趋深入。迄今已就HI空洞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未完全取得一致。
[Abstract]: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HI voids in spiral galaxies and irregular galaxies. They differ in shape, size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the HI voids in a number of close galaxie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but also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observational data, the related statistical studies have gradually deepened. So far, many theoretical model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 voids,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agre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73020,10778003,10833005)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月芳,杨传义,李月兴,雷成明,孙金江,吕静,韩溥;大质量年轻星体附近的高速分子外向流[J];中国科学A辑;1999年02期
2 向德琳;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的统计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2年01期
3 罗绍光;;S252 HII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小尘埃的红外发射[J];天文学报;1992年02期
4 吴月芳;加尔肯·叶生别克;王均智;刘祥;秦胜利;张晋;;84个IRAS源中的水脉泽探测[J];科学通报;2006年16期
5 吴月芳,王均智,吴京文,阎慧荣,雷成明,孙金江,王利明;大质量分子云核的~(13)CO成图研究[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2期
6 傅民杰;对宇宙反质子的研究[J];大自然探索;1984年02期
7 陈华,邢骏;星际介质中的磁场——观测与结果[J];天文学进展;1985年04期
8 韩金林,乔国俊;星系盘中的磁重平衡:星系贮留原初磁场的观测证据[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4期
9 钱善谐,张喜镇;双成分星际介质的折射闪烁[J];天文学报;1996年04期
10 俞志尧;伴有OH 1720 MHz脉泽发射的混合形态超新星遗迹的X射线特征研究[J];天文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辉;;中德银道面6厘米偏振巡天进展[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梁艳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娜;;在1540MHz对五颗脉冲星的长期星际闪烁观测[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仲崇霞;杨廷高;;综合脉冲星时算法的小波分析与维纳滤波方法[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6 黄润乾;;恒星物理中值得研究的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7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8 朱辉;;行星状星云的测距方法[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袁业飞;;伽玛暴的中心引擎[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10 梁恩维;;伽玛暴中X辐射物理起源的多样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毛磊;人类文明使者飞临太阳系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本报记者 胡唯元 朴淑瑜;创新发展重实效[N];科技日报;2007年
3 陈佳凝;探索触角伸向无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金 慧;《自然》聚焦“旅行者一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陈丹郭霞;“哈勃”空间望远镜十年[N];科技日报;2000年
6 张孟军;星空深邃 惟我善飞[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梦然;宇宙射线可能由超新星爆炸形成[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梦然;黑洞为自己造个“家”[N];科技日报;2009年
9 张梦然;普朗克发现猎户与英仙座恒星形成区[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项金根;用高角分辨的X射线点源的晕研究星际尘埃的空间分布[D];清华大学;2005年
2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毛业伟;近邻星系中星族和尘埃的紫外红外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韩云坤;尘埃遮蔽的Starburst-AGN复合星系的能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6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7 周鑫;超新星遗迹与周围环境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龚景;新尘埃模型的分析及其消光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金玉;脉冲星流量密度变化和星际闪烁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康晓宇;M33的演化和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5 冯思轶;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仪双喜;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D];广西大学;2011年
8 唐勃峰;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损失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许文峰;Cygnus X区域热和非热辐射成分的分离与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10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91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