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氢研究的前沿问题
本文选题:星际介质 + 中性氢 ; 参考:《天文学进展》2011年04期
【摘要】:氢元素是宇宙中重子物质的一种主要成分。处于中性状态的原子氢(通常简称为中性氢)在宇宙中分布广泛,是恒星和星系的物质基础。中性氢是分子云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在星系中的分布广泛而延展,是研究星系的物质分布、动力学以及暗物质性质很好的示踪物。中性氢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随着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和角分辨率的提高,正在形成越来越多对中性氢的新认识。对中性氢的进一步研究对其他一些天体物理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概括中性氢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包括研究中性氢对软X射线观测的影响,用银河系中性氢的动力学模型限定天体距离,研究分子云中的中性氢成分,用中性氢研究星系的动力学和星系中的暗物质分布,用高分辨率的中性氢观测研究星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用中性氢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对不熟悉中性氢研究的研究者而言,这可以作为了解这个领域的一个参考。
[Abstract]:Hydrogen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baryon matter in the universe. Atomic hydrogen in a neutral stat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neutral hydrogen)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universe 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stars and galaxies. Neutral hydroge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molecular clouds.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xtended in galaxies. It is a good trac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dynamics and dark matter properties of galaxies. The research of neutral hydroge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nsitivity and angular resolution of radio telescope, more and more new understanding of neutral hydrogen is formed. Further studies of neutral hydrogen are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ther astrophysical studies. Several recen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neutral hydrogen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neutral hydrogen on soft X-ray observation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celestial bodies by the kinetic model of neutral hydrogen in the Milky way, and the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of neutral hydrogen in molecular clouds. The dynamics of galax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ark matter in galaxies are studied by neutral hydrogen, the interaction of galaxies is studied by high-resolution neutral hydrogen observation, and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is studied by neutral hydrogen. For researchers unfamiliar with neutral hydrogen research, this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iel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11241001,011231001) 中科院百人计划(934011001,034031001)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谷靖;邵琅;金志平;韦大明;;尘埃消光对伽玛射线暴余辉的影响[J];天文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辉;;中德银道面6厘米偏振巡天进展[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梁艳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娜;;在1540MHz对五颗脉冲星的长期星际闪烁观测[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仲崇霞;杨廷高;;综合脉冲星时算法的小波分析与维纳滤波方法[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6 黄润乾;;恒星物理中值得研究的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7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8 朱辉;;行星状星云的测距方法[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袁业飞;;伽玛暴的中心引擎[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10 梁恩维;;伽玛暴中X辐射物理起源的多样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毛磊;人类文明使者飞临太阳系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本报记者 胡唯元 朴淑瑜;创新发展重实效[N];科技日报;2007年
3 陈佳凝;探索触角伸向无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金 慧;《自然》聚焦“旅行者一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陈丹郭霞;“哈勃”空间望远镜十年[N];科技日报;2000年
6 张孟军;星空深邃 惟我善飞[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梦然;宇宙射线可能由超新星爆炸形成[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梦然;黑洞为自己造个“家”[N];科技日报;2009年
9 张梦然;普朗克发现猎户与英仙座恒星形成区[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项金根;用高角分辨的X射线点源的晕研究星际尘埃的空间分布[D];清华大学;2005年
2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毛业伟;近邻星系中星族和尘埃的紫外红外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周鑫;超新星遗迹与周围环境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龚景;新尘埃模型的分析及其消光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金玉;脉冲星流量密度变化和星际闪烁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思轶;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仪双喜;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D];广西大学;2011年
7 唐勃峰;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损失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96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