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

发布时间:2018-06-21 07:29

  本文选题:考古天文学 + 陶寺 ; 参考:《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03期


【摘要】:200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它呈扇形结构,主要由1个观测点和东侧的12条观测缝组成。为考察其作为古观象台的必要条件,借鉴现代实测方式,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在BC 3000—BC 1000年间作日切山顶的模拟观测,结论是该观象台可能的观测年代应早于BC 1500年,且最佳观测年份为BC 1956年,12条缝能观测21次,平均每缝的观测误差为0°.11,最大误差0°.7。观测日期与邻近节气的平均误差为4.5日。指出:观象台的观象目的可能是对陶寺文化中特定的时节(也许是处于萌芽状的节气)进行观测,亦或用以提供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时刻。但由于该遗址的地表部分不存,已知信息有限,故难作准确推论。
[Abstract]:In 2005, the earliest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platform in the world, the Taosi Observatory, was discovered in Xiangfen, Shanxi Province. It has a sector structure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one observation point and 12 observation joints on the east sid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ts necessary condition as an ancient observation station, a computer system was used to make a simulation observation of the day cutting peak between BC3000-BC1000 by using the modern measurement metho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possible observation age of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at of BC 1500. The best observation year is BC 1956. The observed energy of 12 cracks is 21 times, the average error of each slot is 0 掳.11, and the maximum error is 0 掳.7. The average error between the observed date and adjacent solar terms is 4.5 day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observation platform may be to observe the specific time (perhaps in the budding solar terms) of the Taoist temple culture or to provide important activities such as sacrific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infer accurately because the surface part of the site does not exist and the known information is limit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973022)
【分类号】:P1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潇;;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历法——读《中国古代历法》有感[J];才智;2010年25期

2 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3 王晖;;中国历史上文化大变革论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乔凤岐;;尧舜禹时代的国家结构与管理制度略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2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4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魏聚锋;陶寺聚落与酋邦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海涛;尧舜禹权力继承问题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晓丽;山西临汾帝尧信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次沅;周初历法问题两议[J];陕西天文台台刊;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家璧;;陶寺观象台与考古天文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5期

2 段异兵;考古天文学的一百年[J];天文爱好者;1995年05期

3 李健民;举世闻名的陶寺遗址[J];百科知识;2000年11期

4 彭林;评冯时《中国考古天文学》[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10期

5 席泽宗 ,郑文光;天文学史的研究[J];自然杂志;1979年04期

6 李迪;内蒙古师大科学史研究所对天文学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2年02期

7 宣焕灿;马伟宏;;古天文台[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0年03期

8 徐凤先;;“陶寺史前天文台的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春分观测纪行[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02期

9 陈久金;;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03期

10 罗树元;;璇玑玉衡探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克林;;再论陶寺文化与唐尧[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马玉山;;山西古代城市的兴起发展与社会变迁[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素琳;;垣曲古城东关庙底沟二期文化装饰品和乐器的初步研究[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4 任式楠;;中国史前铜器综论[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寒声;;山西区域社会史的区域界定与认同感分析——兼论语言与山西区域社会文明[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7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吴汝柞;毛昭晰;;中国图腾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郭大顺;;史前玉器分区研究的启示[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何驽;陶寺: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重要里程碑[N];中国文物报;2004年

2 申维辰;中华文明探源的惊世之现[N];山西日报;2004年

3 孟苗;五千年文明看山西[N];山西日报;2004年

4 南京大学 张之恒;陶寺文化中的古文明因素[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申维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4年

6 何驽;陶寺城址南墙夯土层中人骨说明的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7 申维辰;陶寺文化对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意义[N];人民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曲冠杰;陶寺城址 转向文明社会的典型例证[N];光明日报;2000年

9 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N];山西日报;2002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李健民;古史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灿烂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颖;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47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047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