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陨石Cr同位素组成测试技术及其在天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7-05 09:40

  本文选题:Cr测定技术 + 同位素异常 ; 参考:《极地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Cr同位素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手段,在天体化学领域中主要应用于追溯太阳系早期历史演化和定年。Cr同位素组成测定的主要技术是二次离子探针、热电离质谱和多接收等离子质谱,本文对这些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发展作了论述。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目前对ε(53Cr)和ε(54Cr)测定精度分别达到6 ppm和12 ppm(2σ)。高精度Cr同位素比值测定可以对陨石物质中更微细的Cr同位素变化进行测定,近几年的高精度Cr同位素测定数据,对53Cr和54Cr在太阳系中的分布是否均一及它们所指示的成因意义提出了新的认识。高精度Cr同位素组成测定和研究将为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和突破,去重新认识和评价Cr同位素在太阳系中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模式。
[Abstract]:As a new research method, Cr isotopes are mainly used in the field of astrochemistry to trace back the early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and to determine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ating. The primary technique is the secondary ion prob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rmoelectric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multi-receiving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ology, the accuracy of 蔚 (53Cr) and 蔚 (54Cr) are 6 ppm and 12 ppm (2 蟽), respectively. High-precision Cr isotope ratio measuremen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smaller Cr isotope changes in meteorites, and the high-precision Cr isotope measure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53Cr and 54Cr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 genetic significance indicated by them is presented. High precision determination and study of Cr isotopic composition will bring us many new discoveries and breakthroughs to re-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r isotope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ir genetic model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GIGCX-09-0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3054)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P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火岛上空的太阳系东升[J];飞碟探索;2005年05期

2 云中客;;太阳系很不平常[J];物理;2008年12期

3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可能存在的微型太阳系[J];今日科技;2005年12期

4 欧阳自远;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成就与方向[J];中国基础科学;1999年01期

5 周洪楠,张国防;天体物理学中动力学研究的计算机模拟[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0年03期

6 树华;;太阳系的年龄可能更古老[J];物理;2010年12期

7 林杨挺,欧阳自远;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研究方法[J];地学前缘;1998年01期

8 夕龙;太阳系形成的设想[J];飞碟探索;2001年03期

9 ;专家发现“小型太阳系”或许隐藏生命行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03期

10 ;太阳系最冷的地方[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道德;邹永廖;林杨挺;王桂琴;;陨石学及天体化学研究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天体化学研究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朱祥坤;唐索寒;;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郑洪兵;;宇宙起源论[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焦维新;;2004~2009年间的空间探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恒星、太阳、行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金钟;;论太阳系等级层次天体的起源分类[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8 赖柏林;;行星为什么都有磁偏角[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太阳、行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仪器、天力、天测、时频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昌红;太阳系早期存在高强度高能粒子辐射[N];新华日报;2006年

2 路透社 王金元 译;美发现新太阳系 酷似我们的太阳系[N];北京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李佳 通讯员 庄凤翔;360度球幕全景观宇宙[N];长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张孟军;美发现一个正在形成的太阳系[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张孟军;宇宙可能还存在一个微型太阳系[N];科技日报;2005年

6 章田 雅龙;太阳系难逃解体厄运[N];科学导报;2007年

7 傅云威;据称发现“小太阳系”,地球不再孤独?[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黄永明;天下没有“不变”的太阳系[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记者 张孟军;太阳系行星不止9颗可能是23颗[N];科技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武卫政;太阳系真有十大行星吗[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欣明;火星异常低质量的理论解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晓彬;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3 李立芳;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4 刘慧根;原行星盘对行星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孔维刚;月球及火星科学中的三个矿物学问题[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建军;SKBOs轨道演化的动力学模拟[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远玲;KBOs轨道分布的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凤收;金星水星异常自转的自然形成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崔文元;星系中子辐照量分布函数[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高峰;地—月参考系及其转换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刘继宏;AGB星He壳层内重元素的核合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晓梅;Kuiper带天体的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西亮;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AM-方法”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9 刘茂元;利用羊八井ARGO实验研究宇宙线大尺度各向异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耿媛媛;金属丰度对AGB星s-过程核合成参数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9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099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