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简介
[Abstract]: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called the "third pole" of the earth, which is sensitive to and important to the global change. It is a natural laboratory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arth's multi-layer, and a natural barrier to ensure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hang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ole of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Through some basic data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分类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少麟,任海;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简介[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2 张绪良;全球变化研究综述[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4期
3 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张雪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4 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5 张丕远;全球变化研究:一门综合学科发展的历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01期
6 ;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性贡献[J];中国岩溶;2004年02期
7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林海,叶谦;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中美全球变化与循环研究中心成立[J];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9 王金平;;旨在减缓全球变化的海洋地球工程有可能加速气候变暖[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10 本刊编辑部;;万钢: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的协调集成研究已迫在眉睫[J];创新科技;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邹其嘉;;全球变化和地球物理环境[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李文华;;全球变化与全球化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4 任振球;;融合中西两种科学思想全面应对全球变化后果[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爱军;;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申丹娜;;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数据共享政策的启示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任美锷;;全球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周广胜;施丹平;李从先;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王玉辉;周莉;;全球变化对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蒋丽;马略耕;侯文娟;郭继勋;;松嫩草地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姚冠荣;高全洲;;河流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雪晴;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付洪军;宣讲全球变化应对之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刘蔚如;我校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N];新清华;2010年
4 记者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亟需加强[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王硕;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声音指日可待[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高博;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批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3年
7 记者 李大庆;我“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获联合国奖项[N];科技日报;2014年
8 潘俊杰;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危害[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记者 罗晖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滕艳邋夏鹏;要从地质尺度研究全球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闫军辉;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冬;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道卫;面向全球变化的月基对地观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谨菲;商洛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19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11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