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南极红外巡天望远镜红外背景辐射抑制方法

发布时间:2018-08-14 18:38
【摘要】:南极Dome A被认为是地球上最为优秀的天文测光、观测台址,尤其在红外波段。为了充分利用Dome A的独特天文观测优势条件以及满足系外行星观测需求和为我国未来南极更大口径望远镜的研制提供经验,提出建造1m可见/红外巡天望远镜。通过掩星法探测系外行星,至少需要万分之五的测光精度,必须很好地抑制或降低系统光机结构的自身辐射。以南极1m可见/红外巡天望远镜为例,进行南极红外望远镜杂散光抑制方法方面的探讨。由于该望远镜采用一次直接成像光学系统,光学结构简单,但无法设置冷光阑,红外背景辐射抑制效率较低。在光学系统设计上把次镜设置为孔径光阑进行优化设计,再详细介绍主镜遮光罩,次镜遮光罩,以及杜瓦瓶内冷光栏的独特设计,通过模拟仿真,自身辐射在像面上的辐照度为6.8×10-10 W/m2,为天空背景辐射在像面上的照度五分之一以下,满足天文观测三分之一要求。
[Abstract]:Antarctic Dome 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astronomical photometry and observational site on Earth, especially in the infrared band.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unique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advantage of Dome A, to meet the need of exoplanet observation and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r Antarctic telescope in China, a 1m visible / infrared survey telescope is proposed. To detect exoplanets by occultation, at least 5/10000 photometric accuracy is requir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ain or reduce the self-radiation of the optica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Taking the Antarctic 1m visible / infrared sky survey telescope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suppressing stray light of the Antarctic infrared telescope is discussed. Because the telescope uses a primary direct imaging optical system, the optical structure is simple, but the cold aperture can not be set, so the infrared background radiation suppression efficiency is low. In the design of optical system, the secondary mirror is set as the aperture to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then the primary mirror shade, the secondary mirror shade and the unique design of the cool light bar in the Dewar bottl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irradiance of self radiation on the image plane is 6.8 脳 10 ~ (-10) W / m ~ (2), which is below 1/5 for the sky background radiation on the image surface,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1/3.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973计划(2013CB834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90011) 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K01)
【分类号】:TH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昌翔;许杰;彭岩;;离轴三反空间光学望远系统的杂散光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02期

2 李晓平;沙晟春;胡亭亮;;长焦距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1期

3 陈永和;傅雨田;沈学民;;红外光学系统内部构件热辐射分析[J];光学技术;2006年S1期

4 牛金星;周仁魁;刘朝晖;杨建国;蔡占恩;林福跳;;红外探测系统自身热辐射杂散光的分析[J];光学学报;2010年08期

5 李岩;张葆;洪永丰;;大变倍比中波红外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3年04期

6 李岩;刘剑峰;;红外光学遥感器内杂散光和外杂散光的综合抑制研究[J];光学学报;2013年09期

7 曲贺盟;张新;张继真;王灵杰;;紧凑型无热化非制冷红外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14年05期

8 黄强;钮新华;沈学民;;红外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引起的杂散辐射分析[J];红外技术;2006年06期

9 孙创;夏新林;;空间光学系统的红外杂散辐射抑制特性[J];红外技术;2007年06期

10 钟兴;张雷;金光;;反射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消除[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海蛟;徐蒙;危峻;;推扫式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系统原理与设计[J];半导体光电;2007年03期

2 孙可;江厚满;程湘爱;;R-C系统中由表面散射引起的视场内杂散光分布[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李志来;;离轴三反空间相机外遮光罩组件的研制[J];光机电信息;2010年12期

4 张军强;吴清文;颜昌翔;;星载超光谱成像仪杂散光及其测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0期

5 尚杨;韩军;;光栅型成像光谱仪杂散光校正技术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2年02期

6 钟兴;贾继强;;空间相机消杂光设计及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3期

7 孙可;江厚满;程湘爱;;强光辐照下主镜表面散射引起的视场内杂光分布[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2期

8 李晓平;沙晟春;胡亭亮;;长焦距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1期

9 王一凡;李零印;;白天观测空间目标的恒星光电探测系统的杂散光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2期

10 郭疆;邵明东;王国良;孙继明;;空间遥感相机碳纤维机身结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天聪;徐振;钟兴;;白天星敏感器复合消杂光结构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年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进;光子晶体应用于红外辐射光谱控制的探索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孙金霞;椭球整流罩导引头光学系统像差校正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帅永;典型光学系统表面光谱辐射传输及微尺度效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杜胜华;表面热辐射调控与定向传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江伦;大变倍比长焦距中波红外连续变焦距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牛金星;红外探测系统杂散辐射的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0年

7 韦晓孝;空间大口径环扇形光瞳成像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张宝辉;红外与可见光的图像融合系统及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姜凯;离轴折反射式中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10 王华伟;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温度场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t,

本文编号:218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18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