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主序星的V波段经验质光关系

发布时间:2018-10-08 19:37
【摘要】:恒星质量是恒星物理以及恒星系统动力学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参量.双星轨道拟合是获取恒星(动力学)质量的最可靠途径,而绝大部分恒星的质量仍然需要通过恒星质光关系来估计,因此,通过拟合恒星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得到经验质光关系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主序星的V波段质光关系由于金属丰度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弥散性,但有研究表明这种影响主要限于恒星质量小于0.6M_⊙的情况.对于较大质量的主序星,近年来的观测拟合研究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动力学质量和V波段光度数据,从而为显著改进上述质光关系提供了可能.利用一个能合理分配两个不同量纲观测量权重的拟合方法,根据203颗恒星的动力学质量和光度数据给出了主序星的V波段经验质光关系,该结果对此前结果的改进不仅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其对恒星质量估计的相对误差已达到约5%.因此,该结果不仅可以用于开展有关恒星物理或恒星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统计性研究,而且对具体实际多星系统的长期动力学研究和短期定位研究等也有应用价值.
[Abstract]:Stellar mas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ameter in the study of stellar physics and stellar system dynamics. Binary orbit fitting is the most reliable way to obtain stellar mass, and the mass of most stars still needs to be estimat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llar mass and ligh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tain empirical quality-light relationship by fitting the mass and photometric data of star dynamics. Although the V-band mass-light relationship of the main ordered star has a certain dispers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etal abundance,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is influence is mainly limited to the case of star mass less than 0.6 M- _ 298. For the larger mass star, the observational fitting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accumulated sufficient kinetic mass and V band photometric data,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 and light. Based on the kinetic mass and photometric data of 203 stars, a fitting method that can reasonably allocate the weights of two different dimensional observations is used to give the empirical mass-light relationship in V band of the principal ordered star. The improvem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ult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estimation of star mass has reached about 5%. Therefore,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stellar physics or stellar system dynamics, but also for the long-term dynamics research and short-term positioning study of practical multi-star system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73025,10833001,10703014)项目资助
【分类号】:P1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月;;恒星的体积之王[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9期

2 高凌云;;开普勒天文台发现恒星搏动[J];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03期

3 李良;;寻找宇宙中的生命宜居星球[J];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04期

4 树华;;大质量伙伴反转热木星[J];物理;2011年07期

5 园文;;剧烈活动的超大质量黑洞(下)[J];科学大观园;2011年14期

6 建一;;探求宇宙“黑洞”真相[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8期

7 ;2011年,天空会出现两个“太阳”?[J];奇闻怪事;2011年07期

8 吴青;;宇宙之“八最”[J];大自然探索;2011年07期

9 颜士州;;星星会不会发射无线电波[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5期

10 田呈莲;;欧洲南方天文台百强图片(一)[J];飞碟探索;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恒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恒星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恒星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4 ;恒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建生;杨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介绍[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俊杰;;IRAS 04000-5052:恒星是怎样在此形成的?(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杨;徐青;蓝朝桢;李建胜;;深空探测地理数据可视化[A];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冀;;不同星族恒星的α元素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恒星、太阳、行星分会场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专题分会二:“恒星行星”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丽君;恒星之间也存在“弱肉强食”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2 张梦然;宇宙最早期恒星并非只有一个[N];科技日报;2011年

3 ;恒星缘何“眨眼”[N];人民日报;2003年

4 张梦然;英国发现迄今质量最大恒星[N];科技日报;2010年

5 刘海英;宇宙初期超大黑洞或脱胎于恒星[N];科技日报;2009年

6 赵世英;一颗令人关注的恒星[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张梦然;类日恒星周围首次发现类行星[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邓国庆;寻找过去的世界[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张孟军;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恒星?[N];科技日报;2003年

10 张孟军;一个大黑洞撕裂并吞吃一颗恒星[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红光;晚型恒星磁活动与恒星自转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2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张伟;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大样本沃尔夫—拉叶星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李成;从大尺度结构到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曾艺蓉;转动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2001年

6 罗智坚;盘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7 陕欢源;宇宙再电离时期的相关性研究,,星系团中的暗物质,及修改引力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天文台);2008年

8 毛银盾;CCD漂移扫描系统的建立及在同步卫星观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9 陈鼎;球状星团NGC6656的HST WFPC2测光和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10 肖泉宝;旋涡星系光度函数与倾角的关系及尘埃消光的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瑞娟;银河系不同星族恒星的α元素丰度分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茜;太阳附近恒星Si元素丰度的非局部热动平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岑敏锐;银河系中探测第一代恒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远贵;高轨空间碎片的观测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5 秦安楠;不同星族恒星的Sc和Mn元素丰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雪飞;中小质量密近双星的演化及其初始—终止质量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年

7 张瑞敏;并行环境下恒星理论光谱模板库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8 吴慧涛;恒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顺福;关于恒星外向流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严太生;聚类算法在天文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8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258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