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不同星族恒星的Sc和Mn元素丰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9 13:21
【摘要】:恒星元素丰度是从观测上追踪银河系结构和化学演化的很好探针。随着天文观测技术和仪器的改进和提高,近年来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恒星光谱数据,分析得到了恒星中许多元素的丰度,为我们研究不同类型恒星的化学演化提供了支持。本文我们以F和G型矮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恒星中Sc和Mn这两种元素的丰度趋势。 为了得到更具普遍性的观测结果,我们采用大样本恒星的统计分析,所选择的样本有2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选择了从2000年以来一直到2011年的11个大样本恒星的观测结果,第二个来源是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望远镜,观测得到的15颗F和G型矮星的元素丰度。总共获得了798颗恒星的元素丰度,包括367颗薄盘星,303颗厚盘星和128颗晕星。 论文首先介绍了银河系的旋臂结构、成分结构,综述了对恒星Sc和Mn元素丰度的观测研究和分析结果;第二部分是星族的分类,用纯运动学来划分薄盘星、厚盘星和晕星;第三部分是我们的光谱观测和丰度分析结果,观测并分析了15颗贫金属矮星的元素丰度;第四部分多样本统计分析,包括样本的选取和完备性分析;最后一部分详细讨论了不同星族恒星的Sc和Mn元素的丰度演化趋势。 通过大样本恒星的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重要结果: (1)Sc元素丰度的演化趋势:贫金属星中[Sc/Fe]总体上是相对超丰,而且随[Fe/H]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在整个金属丰度范围内[Sc/Fe]并不是单一斜率下降,[Sc/Fe]随金属丰度[Fe/H]的演化趋势在薄盘星、厚盘星和晕星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薄盘恒星([Fe/H]-0.8)中[Sc/Fe]随[Fe/H]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这一特性和元素很相似,因此Sc有时被称为“类元素”;在厚盘恒星中当[Fe/H]-0.5时[Sc/Fe]随[Fe/H]的增加是线性上升的,但当[Fe/H]达到-0.5后继续增加[Sc/Fe]转而变为线性下降的趋势;在晕族恒星中,[Sc/Fe]的弥散变得较大,且[Sc/Fe]几乎与[Fe/H]的变化无关。 (2)Mn元素丰度的演化趋势:[Mn/Fe]在贫金属星中总体上是相对欠丰,且[Mn/Fe]随[Fe/H]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当[Fe/H]-1.0时,这种上升趋势非常微弱几乎保持在[Mn/Fe]=-0.5附近,而当[Fe/H]-1.0时,[Mn/Fe]随[Fe/H]的上升趋势明显加快且呈线性上升趋势。[Mn/Fe]的这种演化趋势正好与元素的镜像分布相似,尤其与O元素的镜像分布相似。 (3)从整个样本星的金属丰度[Fe/H]分布趋势图中可以看出:薄盘星的金属丰度分布在-1.09[Fe/H]0.37;厚盘星分布在-2.66[Fe/H]0.0,几乎在全部样本星的金属丰度范围内都有厚盘星的存在;晕星的[Fe/H]-0.55。因此可以看出厚盘星与薄盘星、晕星与薄盘星以及厚盘星和晕星的金属丰度范围都有重合部分,无法按照金属丰度来严格区分这三个不同的星族。 (4)从整个样本星的轨道半径趋势图中可以看出:薄盘星的Rm主要分布范围为6.44kpcR_m10.50kpc;厚盘星的Rm主要分布范围为4.62kpcR_m10.81kpc;晕星的Rm主要分布范围为4.31kpcR_m11.80kpc,分布比较分散,非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看出薄盘星与厚盘星、薄盘星与晕星以及厚盘星与晕星的轨道半径都有重合部分,无法按照平均轨道半径来区分这三个星族。 (5)从整个样本星的最大法向距分布趋势图中可以看出:薄盘星的主要分布范围是Z_(max)1kpc;厚盘星的主要分布范围是0.02kpcZ_(max)3.67kpc;晕星的主要分布范围是Z_(max)1kpc。因此可以看出薄盘星与厚盘星、薄盘星与晕星以及厚盘星与晕星的法向距分布也有重合部分,无法按照法向距分布来划分这三个星族。 (6)从Sc和Mn元素丰度同空间速度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用ULSR和WLSR来区分薄盘星、厚盘星和晕星,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区分这三个不同星族最明显的是用VLSR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薄盘星和厚盘星区别不是很明显,但晕星和薄、厚盘星可以明显区分(除了个别晕星)。 (7)在整个银盘径向上,薄盘星、厚盘星和晕星的[Sc/Fe]丰度都随着R_m的增加,有一个轻微的下降趋势;薄盘星的[Mn/Fe]随着Rm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厚盘星和晕星的[Mn/Fe]随着R_m的增加却呈现上升趋势。 (8)在整个银盘的法向丰度上,,总样本星的[Sc/Fe]随着Z_(max)的增加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而[Mn/Fe]随着Zmax的增加没有明显的演化趋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追星族应该对星们的珍爱了如指掌[J];吉林气象;1994年01期

2 赵君亮;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J];自然杂志;2005年01期

3 韦云峰;壮山瑶寨中的追星族[J];天文爱好者;1998年01期

4 ;社会办论坛规模空前 企业追星族活跃四川[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8年Z1期

5 容建湘,R.Buser;银河系厚盘星族成分的新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99年12期

6 赵君亮;;银河系厚盘恒星的年龄-金属度关系[J];天文学进展;2005年04期

7 容建湘;银河系厚盘的本地空间密度[J];天文学报;1996年03期

8 李天超,赵刚,罗绍光;解决G矮星问题的银河系化学演化三成分模型[J];天体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9 程福臻,孔旭;蓝致密星系的星族合成[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10 彭秋和,李晓卿,苏洪钧,黄克谅,黄介浩;有限厚盘的泊松积分和密度波的厚度效应[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冀;;不同星族恒星的α元素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恒星、太阳、行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专题分会二:“恒星行星”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尹君;;M31的化学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星系、宇宙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7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8 闻璋正;;对矮星系潮汐起源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红;璀灿的客车星族[N];中国工业报;2004年

2 彭春来;戴星族:悬崖边的果实[N];证券日报;2004年

3 添新;天文学家发现又一“食星族”[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李禾丰 任江华;赣南农民“新三族”[N];人民日报;2005年

5 漆德琦;让孩子崇敬你[N];中国老年报;2004年

6 上海 YXLwy;跟SCSI硬盘过招[N];电脑报;2002年

7 邓小秋;“娱记”的素质[N];人民日报;2005年

8 江苏 张华荣;卫星电视接收常识问答[N];电子报;2004年

9 水晶;贺岁剧的“凑”毛病[N];工人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刘欢邋实习生 李子舟;80后网上流行说“火星文”[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奉辉;演化星族合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2 毛业伟;近邻星系中星族和尘埃的紫外红外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常瑞香;银盘化学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9年

4 张伟;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大样本沃尔夫—拉叶星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方官文;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舒新文;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与铁Kα发射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王菁;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王涛;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9 王健;引力透镜效应在星系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10 罗杨平;疏散星团变星搜寻及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永;中厚盘弯曲振动特性及指向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藏文;太阳近邻矮星的元素丰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梁波;不同星族恒星的年龄—金属丰度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建安;银河系薄盘和厚盘恒星的金属丰度与运动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瑞娟;银河系不同星族恒星的α元素丰度分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仲国虎;大样本低表面亮度星系的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邵旭;超新星宿主星系的星族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范纬世;102颗银盘恒星的元素丰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江;较重中子俘获元素r-process产量及其星系化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茜;太阳附近恒星Si元素丰度的非局部热动平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20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320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