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OJ 287的引力波辐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20:34
【摘要】:类星体OJ 287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呈现周期性双峰爆发现象,爆发周期为12 yr,比较好地解释观测的模型是双黑洞模型,即次黑洞绕主黑洞运动,并撞击主黑洞吸积盘从而引起爆发.此模型合理地解释了OJ 287的光变曲线并正确预言了未来爆发时间,这间接证明了广义相对论进动效应以及引力波的存在.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是一类重要的引力波源,而精确确定了其内部组分运动学方程的星系非常少,由于双黑洞模型提供了精确的黑洞运动轨道,故可以在这个运动轨道基础上研究其引力波辐射.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采用后牛顿近似方法首次得到了引力波辐射功率和波形随时间的演化关系,根据目前引力波探测设备IPTA(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的进展情况,未来十几年内对OJ 287的引力波直接探测将成为可能.
[Abstract]:The quasar OJ 287 has been studi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It presents the phenomenon of periodic bimodal bursts. The observed model with a period of 12 yr, is a double black hole model, that is, the secondary black hole moves around the main black hole. And hit the main black hole accretion disk, causing an explosion. The model reasonably explains OJ 287's light variation curve and correctly predicts the future burst time, which indirectly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the general relativistic precession effect and the gravitational wave. A large mass black hole in the center of a galaxy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avitational waves, but very few galaxies determine the kinematics equation of its internal components accurately, because the double black hole model provides accurate black hole motion orbit. Therefore, the gravitational wave radiation can b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is moving orbit. 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diation power of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the evolution of waveforms with time is obtain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using the post-Newton approxim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equipment IPTA (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 at present, Direct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of OJ 287 will be possible in the next decad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732028)资助
【分类号】:P1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为;陈建生;;2237+0305CCD等强度分布[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01期

2 吴再丰;俞叶;;宇宙灯塔,何以消逝?[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6年12期

3 天浪;;类星体=黑洞?[J];航天员;2009年05期

4 许呆呆;;一项宇宙之谜[J];自然杂志;2010年05期

5 ;自然信息[J];自然杂志;1996年01期

6 邓祖淦;刘永镇;曹盛林;;类星体分布的一种三维分析[J];天文学报;1984年04期

7 何香涛;褚耀泉;方励之;M.G.Smith;;类星体分布上的成团性[J];天文学报;1986年02期

8 朱杏芬,褚耀泉;Virgo星系团中星系与类星体成协[J];天体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9 陈建生,Donald C.Morton,Bruce A.Peterson,Alan E.Wright,David L.Jauncey;类星体PKS1448—232的吸收线光谱[J];科学通报;1982年17期

10 何香涛;;由物端棱镜方法得到的NGC1097周围的类星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吴学兵;;LAMOST类星体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3 贺振华;李亚林;桂志先;黄德济;胡光岷;;裂缝储层波场响应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锴;;SDSS中的部分遮蔽类星体[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积梁;;在1.5GHZ波段对XBLs,RBLs和FSRQs统计研究[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吕锦华;;正交的多度规多宇宙时空理论的实验验证[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挺贵;;大规模光谱巡天对活动星研究影响[A];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吕锦华;;黑洞问题[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能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蔡灵仓;陈其峰;经福谦;陈栋泉;;高温高密度氦的压缩特性及其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邰举;韩天文学家4天内发现40颗类星体[N];科技日报;2007年

2 张梦然;天文学家发现一黑洞被“逐出家园”[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吕传忠 韩洁;个别航空公司的限制不代表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记者 毛黎;M87星系中心发现超大质量黑洞漫游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向东;“406”的问题是个别现象[N];中国汽车报;2000年

6 记者 王艳红;最遥远类星体中发现恒星诞生迹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郭振业 刘润才;共同犯罪的个别成员中途退出如何认定[N];检察日报;2001年

8 记者 钱铮;红外星系中心有超大黑洞[N];人民日报;2006年

9 冯卫东;人类和地球都来自于黑洞[N];科技日报;2007年

10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2 胡剑;星系团与黑洞高能天体物理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吕连忠;类星体多谱勒红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5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谱指数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7 刘当波;新辐射机制在高能天体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8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9 王慧元;类星体宽吸收线区的共振与电子散射偏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福;SDSS类星体谱线的测量及其应用[D];广州大学;2011年

2 平一鼎;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演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蒋耀妹;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接近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俊;中等强度射电平谱类星体的光学光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逢春;IRAS红外选Seyfert1和Seyfert1.5型星系的光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凯;类星体Fe发射线产生区域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潘筱;汽车前悬架运动学及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D];郑州大学;2006年

9 崔全领;NLS1s的多成份拟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磊;类星体3C 273光变曲线的混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1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341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