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IMBH的演化和mini-QSO对再电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09 14:48
【摘要】: 宇宙第一代天体的形成与宇宙再电离是现代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模型[1,25],宇宙演化为今天的状态之前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生、暴涨、原初元素的核合成、辐射与物质的脱耦以及电离物质的复合,随后由于密度场的高斯扰动,宇宙又经历了物质成团、暗物质晕的形成、气体经过分子原子的冷却作用形成第一代恒星等过程。而其中宇宙的再电离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中涉及了早期星系与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类星体、黑洞等天体的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观测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升空和研究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发展,早期大爆炸宇宙学理论及其预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所证实。但是,复合之后使宇宙再电离的电离源以及具体的再电离过程却仍然是未解之谜。对目前已知的最高红移的类星体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IGM在红移z~6时就基本完成了再电离[White et. al. 2003[95]、Wyithe Loeb 2003[97]]。由于再电离涉及到很多高红移天体的行为,而目前的天文望远镜技术还很难直接观测到红移z 6时的宇宙图像,所以只能通过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宇宙演化的一些片段。 本文中的讨论都是在标准宇宙学的框架下进行的,讨论所涉及的重点是超大质量黑洞(SMBH,质量为10~6M_⊙-10~9M_⊙)的“种子”黑洞的质量增长方式以及中等质量黑洞(IMBH,质量为10~2M_⊙-10~5M_⊙)在吸积物质、并表现为一颗mini-QSO时,对再电离的贡献。 本文的第一章将介绍在标准宇宙学的框架下,宇宙结构的形成以及暗物质晕的数密度公式、气体的冷却以及坍缩、星族III(Pop III)恒星的形成、演化以及宇宙再电离的过程和各种可能引起宇宙再电离的机制;第二章里简单地介绍了一下SMBH从“种子”黑洞开始演化后的质量增长方式;第三章简述M_(BH)-σ_*关系;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z 6时IMBH的质量增长;第五章的内容则是关于定量计算mini-QSO对宇宙再电离的影响;在第六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在本文的讨论中,如无特别声明,所使用的宇宙学参数都与Komatsu et al.(2009)[39]给出的WMAP五年数据保持一致:Ω_mh~2 = 0.1369,Ω_Λ= 0.721,Ωb= 0.0462, h = 0.701,σ_8 = 0.817。
【图文】:

暗物质,红移,星际气体,恒星


图 1.1 表示在红移 z~15-20 时,质量分别为710 M 、810 M 、910 M 、1010 M 、1110 M 1210 M 、1310 M 、1410 M 以及1510 M 的暗物质晕所对应的数密度[取自 Mo & Wh(2002)[50]]。1.4 气体的冷却和坍缩恒星是由星际气体凝聚而成的,并且该过程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直接的证据是星系中存在星协,而星协是由较年轻的恒星组成的。间接的证据则是在星际气体和尘埃中发现热且年轻的恒星[一]。宇宙复合之后,重子的 Jeans 质量为1.5 1.54J b16 1030 500Kz TM M + × Ω (1.6在冷却时标小于 Hubble 时标的条件下,质量大于JM 的密度扰动区域在引力不稳定性的作用下开始坍缩。Tegmark et al. (1997)[82]曾经给出在 z ~ 30时,能够坍

寿命,质量,恒星,主星序


1.5.3 Pop III 恒星的寿命和演化Pop I 与 Pop II 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们的质量。质量越大的恒星,演化得越迅速,,在主星序阶段停留的时间也就越短,相应地,恒星寿命也越短。而 Pop III恒星的寿命问题却有所不同,它们的寿命虽然受到质量的约束,但 Pop III 恒星的寿命随质量的变化却不是很明显,大多数寿命集中在63 × 10年左右。质量处于50 M M 500M ≤ ≤ 区间的 Pop III 恒星可以用 Bond et al.(1984)[9]提出的如下公式来估计它们的寿命:( )( )( )1 21 261 23 21 20.139 0.611.7 1.7310 1 33 0.24 1.0550.39 0.139IIIMM yrMMτ × × + + (1.9)由(1.9)式可以看出,Pop III 恒星的质量对于它们的寿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后两项,这个公式的计算结果在下面的图 1.2 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15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石诚;;大爆炸之前的宇宙[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6年08期

2 小尾信弥;范强强;;在宇宙大爆炸的三分钟里奠定宇宙的基础[J];世界科学;1983年06期

3 归昀;;奇特的宇宙绳论[J];大科技;2001年11期

4 Monica Marelli;赵吉才;;大爆炸余音缭绕[J];科学世界;2004年11期

5 徐永煊;开天辟地大爆炸[J];大自然探索;2005年09期

6 胡琴芝;;宇宙十大不可思议[J];奇闻怪事;2010年12期

7 ;宇宙大爆炸残骸[J];新知客;2007年12期

8 木人;;声波造就了宇宙?[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5年03期

9 马库斯·乔恩;;宇宙十大不可思议[J];教师博览;2011年01期

10 傅民杰;;宇宙的诞生与消亡——自然界的永恒法则[J];科学与文化;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路远;;论光子的时空特征[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陈建生;杨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介绍[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项煜虹;;中国科协第34期学术沙龙聚焦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时变应作为主要的观测研究方向[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梦然;宇宙大爆炸发生在“绝对”混沌之中[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佳;武汉教授见证“宇宙大爆炸”倒计时[N];长江日报;2009年

3 刘霞;宇宙大爆炸后的最初状态将被“迷你”再现[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雪林 王柏玲;宇宙奥秘点燃求知热情[N];文汇报;2010年

5 刘霞;英美科学家揭开宇宙史“黑暗时期”的“面纱”[N];科技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神秘的宇宙、神秘的人[N];科技日报;2011年

7 ;大型强子对撞机欲模拟宇宙大爆炸[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记者 冯卫东;为什么时光一去不复返[N];科技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宋斌;反物质疑云[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吴长锋;实验室里再现宇宙大爆炸[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爽;关于宇宙加速膨胀的一些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振辉;全息暗能量的理论和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李霄栋;暗能量问题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何建华;暗能量暗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婧颖;星系团和星系群中IGM标定关系的X射线研究及在低频射电观测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开源;膜宇宙中的暴胀吸引子[D];宁波大学;2013年

2 江兴稳;宇宙大爆炸搜索(BBS)算法及其改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维强;关于全息暗能量及其在Brans-Dicke宇宙中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艳菊;论卡尔维诺《宇宙奇趣》对传统的继承[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莹莹;IMBH的演化和mini-QSO对再电离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褚长亮;Ghost暗能量模型的稳定性[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李伟佳;极早期宇宙相关问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侯素青;大爆炸动力学方程的研究与计算[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9 杨卜海;自由选择何以可能[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祁景钊;暗能量模型的甄别与动力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4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24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c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