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质量、高红移、强成团等特征表明,红移z~1.0的极红天体(EROs)和红移z~2.0的BzKs星系有可能是邻近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前身星系,对这些星系的研究能为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提供观测上的约束。在研究EROs的物理特性,进而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之前,我们必须对EROs样本中DGs (young, dusty starburst galaxies)和OGs (old galaxies)进行有效分类,并估计它们各自所占的比例,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不同的作者给出各不相同的结论。相对于近邻星系,高红移星系(特别是z~2附近)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星系的宇宙恒星形成率密度(SFRD)和类星体(QSOs)数密度在z~2有个峰值;其次,星系的形态类型和星系的恒星质量系集在z-2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红移z~1-2的星系。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哈勃极深场(UDF)和COSMOS场中EROs的分类研究;(2)AEGIS场中z~2年老星系和恒星形成星系的物理性质研究;(3)AEGIS场中z~2星系的中红外光谱和物理性质研究。 我们利用(i-K)AB≥2.45颜色判据从COSMOS和UDF场中分别选出5264个EROs(KVega19.2)和24个EROS (KVega≤22.0)。通过能谱拟合法、双色图分类法和非模型化分类法我们将EROs分类成DGs和OGs,其中52%的星系是DGs,剩下48%的EROs为OGs (COSMOS)。通过结合24μm图像、能谱拟合法、双色图分类法和非模型化分类法,我们将24个来自UDF场中的EROs分类成16个DGs和8个OGs。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分类方法对EROs类型划分的有效性和差异,我们做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能谱拟合法和非模型化形态参数能有效将EROs区分成DGs和OGs。与此同时,我们也研究了EROs样本中DGs和OGs所占比例与其它观测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越高红移、越暗K波段星等极限和越红的颜色选择判据会使得样本中DGs比例越高。另外,我们发现OGs比DGs有更大的成团幅度,两者相差约2倍因子,而且它们的成团性也是与K波段星等极限有关,即KVega值越小,成团性越强。 在AEGIS场中,我们利用gzK=(z-K)AB-1.4(g-z)AB≥0.2挑选出1609个sgzKs,422个pgzKs满足(z-K)AB2.7和gzK0.2颜色判据(KAB22)。我们的pgzKs星系计数在KAB~21.0处也有个break。通过结合文献数据的K波段星系计数,我们发现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预言了太多小且低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和年老星系,可对于那些z1.4的高质量星系预言太少,这说明现在的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也发现sgzKs的恒星形成率(SFR)和比恒星形成率(sSFR)随着红移增大而增大,这意味着在越高红移处,星系的恒星形成越剧烈。另外,大质量的恒星形成星系有很低的sSFR,这表明相对于大质量的星系,小质量星系的增长更多的是通过星系本身的恒星形成。通过利用HST WFC3/F160W的观测数据,我们研究了gzKs星系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形态性质。结果显示红移z-2处的星系不仅有致密的早型星系形态特征,也有盘状或不规则的形态,表明这些星系可能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我们利用IRAC红外测光数据研究了gzKs星系样本中AGNs的比例,828个gzKs中有10%的星系被分类成AGNs的候选者。 最后,我们从AEGIS场中挑选出14个ULIRGs样本,这些源的24μm流量0.2F24μm0.6mJy。它们的Spitzer/IRS光谱表明它们有很窄的红移分布,z~1.95士0.19,而且有明显的多环芳香烃(PAH)辐射特征,对应的主要辐射波段是在7.7、8.6和11.3μm处。它们的星族质量(M*)和SFR范围分别是M*1011M(?)和410Me yr-1SFR1022Me yr-1。另外,我们也发现ULIRGs的静止光学波段形态有很大差异,包括有链状和延展的结构,以及早型旋涡星系形态特征,这说明这些源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基于X-ray、寸电和中红外观测数据,我们也研究了样本中AGN贡献比例。14个ULIRGs中只有EGS22、EGS25、EGS27和EGS34被X-ray探测到,其中EGS22和EGS34的X-ray光度Lx能被解释为剧烈恒星形成的贡献,而EGS25和EGS27主要是来自AGNs的辐射。因此,z~2ULIRGs样本中有AGN活动特征的源~14-29%。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振隆;远在天边和近在眼前的天文学前沿——高红移星系和太阳系外行星[J];天文学进展;2003年03期
2 郑政,吴宏,毛淑德,夏晓阳,邓祖淦,邹振隆;极亮红外星系的HST面源测光研究[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3 ;银河系可能诞生于宇宙早期[J];物理通报;2006年09期
4 温学诗;;有趣的太空大蝌蚪——天龙座蝌蚪星系[J];太空探索;2006年12期
5 赵君亮;;星系碰撞和星系并合[J];自然杂志;2006年02期
6 李金荣;林宣滨;潘治政;孔旭;;E+A星系的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1年01期
7 敖宜平;;星系中分子气体物理性质的观测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1期
8 徐璺,俞允强;宇宙学常数与高红移星系观测[J];天文学报;1996年03期
9 杜志良;;CDFS天区中暗蓝星系的测光红移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1期
10 谢懿;;斯皮策空间望远镜5年之科学成就[J];太空探索;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方官文;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邓新发;运用团分析统计方法(Cluster analysis)研究星系的分布规律[D];南昌大学;2012年
3 王菁;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郑振亚;深场中的高红移星系和活动星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范璐璐;高红移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付炜;同等质量下盘状星系的颜色—尺度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景伟;星系团内成员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燕针;SDSS DR7相互作用星系样本的选取及性质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584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58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