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南极发电舱热特性及其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2:02
【摘要】:Dome A地区位于南极高原的最高点,其海拔高度约4100m,年平均温度约-60℃,全年气温波动明显,面对如此恶劣的极端台址环境,研制可靠高效的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就成为了在该地区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首要保障。南极发电舱作为天文科考支撑平台的能源供应系统,其热特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天文科考支撑平台的可靠运行。由于南极柴油机热平衡特性受到低压空气影响,且柴油机工作需要引入大量的舱外新鲜空气,外界低温空气的进入又会对舱内热平衡产生干扰;另外,发电舱为一多热源耦合传热的能量供应系统,系统内存在复杂的热量交换关系,当舱外温度全年动态变化时,发电舱内部可能出现过热或过冷的情况。因此,如何保证发电舱内部工作温度稳定且处于安全范围内是科考平台研制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研究系统失效机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现有的发电舱热平衡计算还是基于稳态极端低温环境展开,对于南极极端环境下发电舱全年热动态过程研究则相当缺乏。为此,本文通过低压环境模拟平台对柴油机在低压环境中热特性及发电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南极发电舱的热动态模型,研究了发电舱在全年温度变化及不同策略下的热特性,并将状态空间原理及经典控制理论运用到发电舱热控制中,对发电舱温度控制及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搭建了低压环境柴油机性能测试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柴油机在低压环境中热平衡特性及发电性能的变化情况。实验研究表明:在南极气压下,柴油机热平衡特性将发生较大变化,低压下柴油机燃烧效率明显下降,柴油机热负荷增加,排烟温度及整机温度水平升高,柴油机发电功率、散热量及排烟损失量随转速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低压下柴油机排烟损失更大,散热损失更小,南极气压下柴油机散热量与发电功率的比值较正常气压下高。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发现,柴油机不同气压下存在使得燃油消耗率最小的最佳转速,且最佳转速一般位于柴油机的中等转速区间,对于南极低气压,柴油机在低转速下发电效率下降不明显,而在高转速下降低幅度较大,考虑到发电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在南极低气压下,建议的柴油机转速为2200r·min~(-1)。(2)建立了南极发电舱的热动态模型,以Dome A地区的全年温度为边界条件,研究了发电舱的全年热动态过程,并分析了通风量变化及柴油机间歇运行对舱内空气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主动排风的情况下,发电舱温度严重超过正常水平,为了保证舱内空气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发电舱必须设置一定大小的排风量。当柴油发电机正常运行时,通过变通风量策略可以将舱内空气温度维持在0~30℃的范围内。在间歇运行模式下,舱内空气温度及底层燃油温度下降明显,为防止底层燃油冻结,在柴油发电机组停机的空隙期间需要开启舱内的电加热器辅以加热。在柴油发电机组启动过程中,舱内各组成部分热惯性大小差异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燃油与舱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逐渐增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均温措施以提高底层燃油的温度水平。(3)改进了发电舱换热结构,并将控制理论运用到发电舱的温度动态控制上,建立了发电舱的热控制模型,对发电舱的温度控制及能量管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界温度全年动态变化的干扰下,通过控制发电舱排风及底层燃油暖风,可将舱内空气温度稳定在10~40℃,将底层燃油温度稳定在-5~5℃,并可以减小发电舱上下部分的温差。在控制过程中,舱内空气温度受外界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为保证舱内空气温度稳定,排风机全年需频繁动作,而底层燃油具有较大的热惯性,油温控制风机全年变化幅度小。此外,综合考虑当控制器动作步长为30min时,温度控制稳定性及经济性综合效果最好。本文研究工作为掌握南极发电舱的热特性提供热工数据,将为发展中国南极天文台独立能源支撑控制系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图文】:

地理位置,南极,天文科


图 1-1 DomeA 地区地理位置图omeA(东经 74°,南纬 71°,,海拔 4100m)位于南极高原贡献,并联合国际方面于第 24 次南极科考时在 Dom得了历史性突破[3-5]。为掌握南极天文科考的主动权,研发了中国第一代南极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并随第

示意图,柴油机性能,测试系统,舱体


16图 2-1(a) 柴油机性能测试系统示意图支撑架;2.环境模拟舱体;3.阀门;4.涡街流量计;5.舱体进气管道;6机;9.换热盘管;10.浮子流量计;11.恒温水浴;12.真空泵;13.功率表;仪;16.舱体控制机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祖锷;赵世宏;曹崇文;;谷物和种子的热特性研究[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2 王裕文,谭玉山,顾崇衔;红外热成像及全息照相技术对胶接箱体热特性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8年05期

3 王同章 ,王武林 ,王立群 ,华威;燃煤流化床热风炉[J];江苏工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4 丁良士,刘赓;双层围护结构热特性的计算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谢德体;;水田自然免耕土壤热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6 谢春欣;杨捷媛;;冬季环境因素对建筑吸放热特性的影响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8年05期

7 祝夏雨;张浩;邱景义;傅凯;徐彬;于文海;;软包锂硫电池热特性初步研究[J];电池工业;2017年06期

8 赵振兴;林原胜;张克龙;刘洲洋;;海洋摇摆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年02期

9 张元桥;王妍;晏鑫;李军;;刷式密封泄漏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第二部分:传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年05期

10 叶宏;江利锋;王西耀;庄双勇;;相变材料模拟金属构件热特性的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尤占平;陈兴飞;卢喜梅;;太阳能平板空气集热器内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7年

2 孟凡凯;陈林根;谢志辉;孙丰瑞;;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特性数值仿真与分析[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3 张玮;李淑静;张波;;原料热特性与蛋白质挤压组织化特性的关系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孟凡凯;陈林根;谢志辉;孙丰瑞;;动力锂离子电池热特性数值仿真与分析[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5 陈鹏;王海波;;JESD51-5X系列标准解析[A];2015年中国照明论坛——LED照明产品设计、应用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5年

6 于水;冯国会;王庆辉;李威;孙阳;江向阳;;太阳能新风与相变复合技术对建筑热特性影响的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丁丁;王欣;;高速机床电主轴热特性研究[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8 李元旦;张旭;陈沛霖;魏先勋;;一种蓄热水箱式土壤源热泵的夏季工况热特性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吴金顺;张伟捷;;对绿化房间室内热湿特性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彭睿;陈吉清;兰凤崇;张晓东;;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特性及风冷散热仿真分析[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永胜;三维集成封装的电热特性研究及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8年

2 马术文;数控机床热变形特性和热误差补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张猛;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容重、水分特征曲线和热特性的动态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王宏民;大功率LED应用设计的热特性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刘木清;照明用LED光效的热特性及其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闫思博;高频耦合电弧热源特性及工艺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晓;感热平衡原理测定土壤水分蒸发的改进及分解农田蒸散的实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宝;寒冷地区太阳能变热流土壤蓄热特性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8年

2 周颖;南极发电舱热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3 刘传;旋转爆震发动机燃烧与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宁;新型空冷单元结构和布置的改进及传热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5 尹识谋;DCLL通道纳米涂层壁面的MHD效应和传热特性及腐蚀行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安孝坤;移动床式高温颗粒余热回收装置的传热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7 姜鑫;咸水储层的传热特性及储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8 李坷桐;夏热冬冷地区部分空间供暖模式下邻室传热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杨旭博;U形节流槽滑阀阀芯热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10 王彬;液膜空化热特性及微尺度效应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1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611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