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恒星形成历史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9
【分类号】:P152;P15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束成钢;星系结构和动力学[J];天文学进展;2001年02期
2 姚清;;“哈勃”的伟大成就[J];航天员;2009年03期
3 宋自杰;;流产的恒星——褐矮星[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2年07期
4 吴忠;美航宇局加强恒星形成研究[J];中国航天;1995年06期
5 马欖,陈时;高红移星系特征与星系环境[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1期
6 傅承启,蒋栋荣;银河系大尺度红外特征及其恒星形成[J];天文学进展;1985年01期
7 李华宁,毛信杰;暗分子云核L183的射电观测和尘气相互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黄永明;;恒星诞生迷雾重重[J];科学世界;2004年08期
9 胡德良;;探索类日恒星[J];科学之友(A版);2008年10期
10 ;高产星系年生恒星4000颗[J];大自然探索;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宪忠;;Cosmic Star Formation in the last 8Gyrs[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冬妮;景益鹏;Kohji Yoshikawa;;暗物质晕的角动量分布及星系形成(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邵正义;;疏散星团和银河系结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陈学诗;田家祺;梁渝生;朱晓东;;天体中核素的形成[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恒星、太阳、行星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忠博;董士伟;王颖;董亚洲;;空间亚毫米波天文观测技术进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星系、宇宙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9 杨树礼;;物理学发展前沿和我们面临的困难[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星系与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学梅;欧航局探测卫星绘出宇宙全景[N];人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梦然;星系形成可能存在通用规则[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蒋家平;国际合作研究挑战星系形成模型[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姜海;英发现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新机制[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陈超;日发现系外银河边缘星系形成活跃[N];科技日报;2007年
6 毛黎;科学家完成后发座一星系团大范围观测[N];科技日报;2008年
7 冯卫东;科学家揭开黑洞附近年轻恒星形成之谜[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毛黎;科学家观测到短“爆炸引信”天体[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吴长锋;银河系可能诞生于宇宙早期[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刘霞;天文学家观测到5个遥远星系[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烨;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分子谱线[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2 林清;球状星团中的恒星形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3 王蕾;宇宙早期恒星形成中的负反馈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赵东海;高红移星系的成团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5 常瑞香;银盘化学演化及恒星形成历史[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9年
6 吴庆文;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吸积和喷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7 肖婷;恒星形成星系的尘埃红化和活动星系低质量端M-Sigma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王涛;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9 王菁;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方官文;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东海;宇宙恒星形成历史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9年
2 景伟;星系团内成员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百乐;磁场、粘性和非轴对称性对原行星盘引力不稳定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方侠;邻近晚型面向星系中的热气体[D];南京大学;2012年
5 刘晓亮;Lyman Break Galaxies的恒星质量函数的理论预期[D];南昌大学;2006年
6 傅莉萍;引力透镜、CFHTLS宇宙剪切巡天及盘状星系的角动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岑敏锐;银河系中探测第一代恒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然;暗物质湮灭对暗晕密度轮廓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云鹏;贫金属星元素丰度主要r-与弱r-过程比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7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63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