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面向南极的科学级CCD探测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5:03
【摘要】:天文学是近代物理蓬勃发展的一个学科,大口径,高分辨的天文望远镜是天文观测的必备科学仪器。现代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光学直至电磁波段,不仅可以观测天体还可以观测天体的光谱,已经从地球进入空间,乃至未来在月球建造。天文学家可以利用其对宇宙进行观测,获取数据分析天体的状态和特性。光学望远镜作为最重要的望远镜种类,其收集天体的光学波段的光信息,进而通过成像相机完成成像记录。近代以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CCD(ChargeCoupleDevice)已经作为天文成像的关键器件,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CD是电荷耦合器件,可以进行光电转换,将光学信息收集转换成电信号。CCD探测器的量子效率、读出噪声等特性直接影响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光学望远镜的选址对于观测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足够好的视宁度、观测时长、温度等气候条件对于天文观测而言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多个观测站点,这些站点的共同点是,视宁度好、远离城市光污染少。而南极大陆作为人类极少活动的区域,其空气优良,具备极夜的特殊性可以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因此天文望远镜如果能在南极架设,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南极恶劣的气温、人员维护成本高都是巨大的挑战。南极的低温环境对于机械结构的可靠性要求很高,除此之外,低温下电子学器件、电路能否正常工作都是关键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在南极开展的望远镜项目有,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1][2],AST3(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3][4],BSST(Bright Star Survey Telescope)[5][6]。CSTAR主要科学目标是在变星检测、寻找系外行星、台址测量。BSST是目前我国在南极中山站投入使用的第一台光学望远镜,其主要科学目标是搜寻太阳系外的行星,口径是300mm。本文的主题便是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南极CSTAR和BSST望远镜的科学级CCD探测器系统,其能够适应于南极的低温环境,并具备一定的自主故障诊断功能,有效的保证望远镜能够可靠的执行观测计划。CCD探测器系统的组成可分为结构、电子学二个主要部分。探测器系统正常运行首先需要合理的结构设计,科学级CCD探测器系统的CCD芯片是典型的半导体器件,需要在充分制冷条件下工作以降低暗电流噪声。因此在真空环境下制冷科学级CCD芯片是必要的。用于南极的结构必需考虑小型化、热胀冷缩效应等难题。本文设计的结构,合理布局空间,采用小型化腔体,内置TEC、CCD、真空穿通密封件等器件。材料上充分考虑温度匹配问题以应对热胀冷缩的问题;金属化密封及吸附剂保证了真空的获得与维持。科学级CCD探测器系统的低噪声读出系统是本文的重点。其组成部分主要是高质量的电源系统,CCD控制器。本文通过合理选型、可靠性设计、充分考虑低温因素,保证控制器在低温下的可靠性,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软件配合底层固件形成自主诊断功能,能够定位故障位置和报警,保证CCD探测器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针对大靶面CCD的特点,设计并实现对应的复杂驱动和多种读出方式。整套CCD探测器系统经过充分测试。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高性能的CCD探测器系统的仿真测试装置来验证CCD控制器。通过对CCD信号的仿真,输入给CCD控制器,可以测试CCD控制器的读出电路;通过对CCD控制器输出的时序驱动进行采样分析,可以判断CCD控制器的驱动是否正常。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在装配CCD之前CCD控制器的正常工作,测试装置便捷,提高测试效率,易于及时发现问题。本论文的创新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面向南极-80℃极端环境下的的CCD探测器的低温真空杜瓦的研究,完成了用于CSTAR望远镜的小型CCD探测器的低温真空设计与实现,实测真空制冷效果良好,真空维持时间较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用于BSST望远镜的大焦面CCD探测器的低温真空杜瓦设计与实现。2.面向南极-80℃极端环境下的CCD探测器的低噪声高精度读出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一套用于CSTAR望远镜的CCD探测器系统的CCD控制器、高性能电源。实测性能良好,读出噪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低可到4e-RMS@100K。在低温下通过验证测试。同时通过对自主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实现了系统的故障自定位与报警功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进行用于BSST望远镜的大焦面CCD探测器读出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一套BSST相机的CCD控制器。3.高性能的CCD仿真测试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一套仿真测试系统,实现对CCD控制器的检验、模拟CCD信号,便于及时有效评估CCD控制器的功能和读出噪声性能。
【图文】:

曲线,南极,站点,中山站


逦'逦:'邋.邋?逦<?9*邋?2邋S.邋???邋23-1逡逑图1.1我国南极科考站点逡逑图1.1是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点位置示意图。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设第一逡逑个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东南极沿岸建立常年观测的中山站。2009年逡逑.逦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附近,海拔4087m处建立昆仑站,是继长城逡逑站、中山站后,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其中昆仑站整年的气温曲线大逡逑致如图1.2所示[7]:逡逑1逡逑

曲线,昆仑,气温,南极


:;?:;逦'逦:'邋.邋?逦<?9*邋?2邋S.邋???邋23-1逡逑图1.1我国南极科考站点逡逑图1.1是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点位置示意图。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设第一逡逑个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东南极沿岸建立常年观测的中山站。2009年逡逑.逦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附近,海拔4087m处建立昆仑站,是继长城逡逑站、中山站后,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其中昆仑站整年的气温曲线大逡逑致如图1.2所示[7]:逡逑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家玉,李正辉,朱世富,陈观雄;HgI_2探测器及其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8年05期

2 金同太;;探测器——航空航天技术热点之一[J];航空兵器;1988年05期

3 张兴;AOA探测器将进行飞行试验[J];世界导弹与航天;1989年05期

4 崔敖齐;吴华清;;IBM PC/XT在固体探测器系统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1989年06期

5 俞嗣皎;陈国柱;马呈德;张秀凤;张毓敏;王楠;张维;;Si(Li)X射线探测器系统[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4年00期

6 Serge Melle,高国龙;如何使高灵敏度探测器系统的设计最佳化[J];红外;1995年01期

7 刘宸;;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激光物体探测器的设计[J];激光杂志;2018年03期

8 陈国柱,马呈德,张秀凤,张毓敏,王楠,张维,俞嗣皎;高分辨Si(Li)探测器系统[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5年05期

9 王舒颖;;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记探测器系统的三朵金花[J];国防科技工业;2013年12期

10 陆坤权,戴声伟,李晨曦,常龙存,赵雅琴;用双探测器系统实现实验室EXAFS测量[J];物理;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冷;毛卫民;冯惠平;;用X射线面探测器系统在线检测钢板织构[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2 孟祥承;王辉;徐岩冰;王焕玉;卢红;马宇倩;张吉龙;石峰;王平;李新乔;赵小云;;地震电磁卫星高能粒子探测中硅条探测器系统的研制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质文;探月三期探测器系统再入返回 关键技术启动独立评估工作[N];中国航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建民;面向南极的科学级CCD探测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陈修亮;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及其量子探测层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余炼;面向环形对撞机的连续正离子反馈抑制探测器模块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李云龙;空间硬X射线反符合探测器研制与宇宙学参数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谢宏明;非拦截式束流剖面探测器-IPM与BIF[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闫真;TGC探测器的探测效率测试和宇宙线描迹仪系统的建立[D];山东大学;2006年

7 易晗;多丝漂移室探测器系统的研制和测试[D];清华大学;2016年

8 周楠;高效率硅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探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邹曙光;基于Topmetal芯片和碲锌镉晶体的高空间分辨辐射成像探测器[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加速器束流损失计算和监测器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2 郭峰;全身医用PET整机机械结构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赵婷;小型化高能电子探测器原理样机研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4 林宏健;基于溴化镧探测器的数字化多道伽玛能谱仪的研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5 丰建鑫;采用四角读出的位置灵敏MicroMegas探测器研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6 伍红平;电磁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机械结构的设计及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7 高明;一种新型的电容层析成像探测器系统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8 杨建忠;太赫兹探测器测试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李玉;基于平衡探测器的光外差探测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李三刚;蒙特卡洛虚拟探测器的研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68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668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