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太阳爆发事件和日冕加热中磁拓扑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3:48
【摘要】:太阳大气中的等离子体与磁场是高度耦合的,磁场在日冕的加热和动力学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测也显示对地球和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都源自日冕的磁活动。因此对日冕磁场的研究是理解太阳活动、日冕加热机制和开展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现代空间和地面仪器的发展,我们可以以准确度和高时空分辨率来测量太阳光球层的磁场。然而,对日冕磁场的直接测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通常的方法是利用光球的观测数据和适当的磁场模型(如无力场模型)来重构出日冕的三维磁场。据此,我们可以对日冕磁场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磁拓扑理论,研究日冕的磁流体动力学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日出卫星和拉马第高能太阳光谱成像仪获得的多波段观测资料,运用日冕磁场重构技术和磁拓扑分析方法,对磁场在太阳爆发事件和日冕加热机制等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日冕磁场的连接性将日冕划分成不同的磁拓扑区域。磁拓扑区域的边界(如分界层)是一些非理想过程(如磁重联)发生的场所。磁拓扑的边界在形态上通常与一部分紫外波段的辐射特征相符合,例如在耀斑过程中低层辐射展示的耀斑带对应磁拓扑边界在色球的映射。为了研究磁拓扑结构与太阳爆发事件的相关性,我们对发生于2012年10月23日的X级环形耀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耀斑在Ca Ⅱ H谱线的辐射中展示出一个准环形的耀斑带,并且在其内外还存在另外两条狭长的耀斑带。极紫外成像观测显示一个热通道结构,说明此耀斑过程中有磁绳结构存在。此外,热通道的两个足点正好对应两个硬X射线源。利用非线性无力场模型,我们对该活动区进行了日冕三维磁场的重构,并证认出三个磁拓扑结构:一个三维磁零点、一个磁绳结构和一个大尺度准分界层结构。我们发现磁零点包含在大尺度准分界层中,而磁绳结构位于磁零点的扇面之下,并且硬X射线辐射起源于磁绳与周边磁场之间的磁重联。以上三个磁拓扑结构的动力学演化与相互作用导致了该耀斑的爆发以及在爆发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多波段辐射特征。由于大多数爆发性事件的源区都存在高度剪切的磁拱或者磁绳结构,定量研究这种结构的拓扑性质和时间演化对于理解太阳爆发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跟踪了太阳活动区12017从2014年3月28日至29日共两天的演化,并通过非线性无力场模型重构了该区域的日冕三维磁场。在两天的时间内,该区域内的暗条活动触发了 12个太阳耀斑,包括9个C级耀斑,2个M级耀斑和1个X级耀斑。在日冕磁场中我们证认了一个磁绳结构,并发现它与暗条在空间和形态上是对应的。我们利用准分界层来定义磁绳的边界,提取出了磁绳自身的空间区域以及其内部的磁场分布。对比耀斑前后的磁绳结构,我们发现闭合性的准分界层(磁绳的包络)所勾勒出来的区域在耀斑发生后有明显的减小。我们还计算了磁绳结构的缠绕数和相对磁螺度,并且发现该活动区大多数耀斑的发生都是由扭曲不稳定性引起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特征参数对耀斑的响应是不同的,相对来说磁绳缠绕数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参数(如磁螺度)。除了太阳爆发事件,日冕加热是太阳物理中另一个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即日冕等离子体是通过何种方式被加热到百万度的高温。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加热机制,比较流行的有阿尔芬波加热和磁重联(纳耀斑)加热。二者在理论上都可以提供日冕加热所需要的能量,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二者都缺乏利用观测数据进行反馈的定量模型。我们基于磁重联加热机制发展了一个利用磁场的观测数据进行约束的日冕结构模型。该模型给出了与极紫外波段观测相符合的辐射特征。在理想等离子体(无磁重联)中,磁场与等离子体冻结在一起,磁力线的足点与周围的等离子体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但实际上,由于磁场的耗散(磁重联)磁力线足点和等离子体之间的速度有偏差,这个偏差称之为非理想速度,它与磁重联速率成正比。基于上述物理图像,我们首先从观测到的时间序列的磁图推导了非理想速度的分布以及对应的加热函数,然后基于流体静力学平衡假设推导日冕磁环的热力学结构。该模型不依赖于反常电阻率的假设,一个重要参数是重联磁流管横截面的尺度。该尺度参数可通过模型结果与观测的对比,结合高分辨率的观测资料而得到限制,大约是160 km左右。对比模型生成的和实际观测的极紫外图像,我们发现两者不但在定性上(冕环的形态)而且在定量上(极紫外辐射强度的直方分布)都符合得很好。此外,模型给出的微分发射度与多波段观测反演出的微分发射度具有相似的轮廓。由此可见,我们的研究证实了磁重联加热(纳耀斑)机制可以提供日冕加热所需的能量,并且能够维持一个与观测相符合的活动区日冕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182
【图文】:

太阳内部,温度轮廓,太阳,层次结构


第一章引言逡逑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约为1.5邋x邋108邋km,其直径约为1.39邋x邋106逡逑km,为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邋x邋103C)邋kg,占据太阳系总质量逡逑的99.86%。太阳的能量来自其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每秒释放约3.87邋x邋1026逡逑焦耳的能量,核心区域的温度约为1.57邋xl07K,密度约为丨50邋g邋cm_3,该区域逡逑■直延伸到0.2-0.25个太阳半径左右。核心区域外的辐射区(radiative邋zone)延逡逑

耀斑,手绘图,太阳黑子,位置


的增亮位置,五分钟后增亮位置分别移动至C和D。逡逑到了人类记录中的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最具威力的太阳耀斑[161,如逡逑今我们一般将其命名为卡林顿耀斑(图1.3)。卡林顿注意到了十八小时后发生的逡逑地磁暴,并敏锐地指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很不幸的是,这种关联被开尔文逡逑勋爵(Lord邋Kelvin)的计算所否决[8L然而开尔文勋爵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个错误逡逑的基础上,即,太阳与地球之间是绝对的真空。这一假设直到1958年才被31岁逡逑的尤金?纽曼?帕克(Eugene邋Newman邋Parker)质疑,他提出的太阳风理论指出逡逑炙热的日冕是无法静止的,太阳风会将物质不断地吹到太阳系的各个角落[17,|8]。逡逑该理论很快就被苏联的空间探测卫星月球一号(Luna邋1)的测量结果所证实[叫,逡逑自此,我们对太阳活动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在耀斑中的太阳辐射逡逑总能量的变化不到1%,所释放的能量却足以改变地球附近的空间环境,甚至地逡逑面设备也会受到影响。例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成,蔡春林,曹晋滨,王德驹,HenriReme,AndreBalogh;近地磁尾准无碰撞磁重联事件[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吴寄萍,林锦云;太阳风中磁重联的可能性及其观测证据[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3 金曙平,胡友秋;双带耀斑磁重联过程的数值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4 肖池阶;王晓钢;濮祖荫;马志为;汪景t;赵辉;周桂萍;刘振兴;;磁零点与三维磁重联几何结构的卫星观测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7年04期

5 朱伯靖;林隽;;粒子云网格方法在大尺度湍流磁重联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6年04期

6 蒋文利;;磁重联选工艺研究与实践[J];矿冶工程;2008年06期

7 张辉;濮祖荫;曹馨;傅绥燕;肖池阶;刘振兴;A. Korth;M.Frazen;Q.G.Zong;H.Reme;K.H.Glassmeier;R.Friedel;G.D.Reeves;M.W.Dunlop;;尾瓣持续磁重联与磁层亚暴相关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6年04期

8 陈鹏飞,方成,唐玉华,胡友秋;太阳大气中自发磁重联的数值模拟(Ⅱ)重力、热传导下二维三分量的计算结果[J];天文学报;1998年04期

9 陈鹏飞,方成;耦合热传导的磁重联的数值模拟[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2期

10 侯仰令;王玉娟;;小型实验室磁重联合精选管的研究[J];矿业工程;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志星;林隽;;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磁重联的数值模拟[A];S14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与数值模拟[C];2012年

2 周国成;;磁重联和波关系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周国成;L.C.Lee;;磁重联扩散区结构的解析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沈超;刘振兴;;可压缩等离子体中涡旋诱发磁重联特性[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魏新华;周国成;曹晋滨;;近磁尾磁重联与波活动增强事件的多点观测[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奉思;胡强;R.Schwenn;冯学尚;;行星际空间中的磁重联现象[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史全岐;濮祖荫;张贤国;傅绥燕;肖池阶;刘振兴;马志为;;磁层顶三维磁重联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濮祖荫;肖池阶;张贤国;王珏;周煦之;付绥燕;谢伦;王晓钢;马志为;宗秋刚;刘振兴;M.W.Dunlop;;磁层磁重联观测研究进展:中国双星计划探测新成果[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鹏飞;;太阳过渡区爆发事件:日震波调制下的磁重联[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国成;蔡春林;曹晋滨;王德驹;;近地磁尾准无碰撞磁重联事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赵汉斌;太阳低层大气磁重联研究取得前沿成果[N];科技日报;2018年

2 姚晓丹 编译;磁重联由电子的物理性质主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3 记者 常丽君;美拟发射卫星探测磁重联现象[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许琦敏;首次观测到神奇“磁零点”[N];文汇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华凌;“四星联动”探寻空间磁爆驱动力[N];科技日报;2015年

6 吴晶晶邋李斌;我科学家绘出太空磁场三维“天然舞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袁于飞;“等离子体云块”身世被解密[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太阳爆发事件和日冕加热中磁拓扑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王琳;垂直磁重联平面的剪切流对磁重联影响的二维混合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鹏飞;太阳耀斑中磁重联的数值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4 魏新华;无碰撞磁重联中的低频电磁波活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5 钟鼎坤;行星际中小尺度结构的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6 王嘉琦;剪切流影响磁重联过程的几个现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小松;激光等离子体中有质动力驱动磁重联与引力等离子体中磁调制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王焕宇;引导场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9 徐小圆;HT-7托卡马克芯部温度涨落与锯齿磁重联的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沈呈彩;关于太阳双带耀斑电流片物理性质的数值实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水平;X线区域等离子体对磁重联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2 郑振;磁重联区X线上的电阻率梯度对磁重联过程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3 康凯锋;太阳爆发事件中磁准分界面的演化[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6年

4 李燕;磁重联电流片中的粒子加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5 赵瑞娟;太阳针状体的形态与波动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4年

6 胡世林;剪切流对垂直场四极结构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钟晓谷;活动星系核中的软X射线超辐射起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3年

8 李兴群;用于磁重联装置的冲击大电流发生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强;尘埃等离子体磁鞘特性和非线性撕裂膜不稳定性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媛;激光加速电子束放射照相的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28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728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2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