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暴脉冲光变曲线与能谱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P172.3
【图文】:
同时对于伽马暴的研究也成为了当代天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领域。B刃rSE在其一生当中共监测到了2704个伽马暴,并且通过对这些暴的角分析发现GRB的角分布是各向同性的(见图1.1)。由于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如果伽马暴起源于银河系内,它就不会满足各向同性分布,因此科学家们推断伽马暴是起源于宇宙学距离上的事件【9一‘2},这一设想也被后来发现的伽马暴余辉
伽马暴是河外源。伽马暴至少可以分为长暴(Too大于2秒)和短暴(Too小于2秒)两大类卿删。见剑桥大学出版社2007年刚出版的教科书《Introductionto Hish-EnergyAstrop娜sics》,书中引用的图说明了两类暴的存在(见图1.2阵])。现在一般认为短暴起源于两中子星或两个黑洞之间的并合,而长暴则与大质量星坍缩有关lls,25,26!。观测发现,一部分长暴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因。而到目前为止,相对论火球的内、外激波模型可以基本解释观测到的伽马暴和余辉现象lls!。此外,通过观测到的余辉光变曲线的拐折现象,人们认为伽马暴很可能起源于相对论喷流阳一3ol。不过,伽马暴研究中的很多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125
图2.1:CGRo示意图,同时给出了该卫星的x、y、z轴lall。2.1.1BurstAnd介ansientSoureeExperiment(BATSE)在CGRO卫星上装载的四个观测仪器中,BATSE是极为重要的(具网站httP://cosso.gsfc.nasa.gov/cossc/batse),它是专门为探测伽马们的时间和能谱特性而设计的,它的分辨率比以往的仪器都高得多它探测到伽马暴的概率,BATSE由八个位于CGR()的八个角上的探成,因此能覆盖全部天区。每个组件和卫星的Z轴成54.70角以致于这成一个八面体,这使得任何给定的暴均能被BATSE探测器观测到,该事件的跟踪定位精度达到几度。在CGRO卫星运行的9年里,BATSE探测到了大量的数据。利用B,很多伽马暴的统计分析得以进行。本论文的研究部分采用的数ATSE仪器所搜集的。(详见Kanekot32】的毕业论文对BATSE的介绍。在BATSE中,LAD是它的主要探测器。LAD较大的面积使得它比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舟,金声震;Stockes参数偏振光测量在空间天文望远镜中的应用[J];测试技术学报;2003年04期
2 王宇舟,金声震;空间太阳望远镜偏振光测量技术[J];光学技术;2004年02期
3 张兆群,张中良;keV量级光子的线辐射源[J];光子学报;1999年12期
4 吴枚,唐仕奎,马宇倩,吴伯冰,唐仕奎,李宗伟,张朋;γ暴火球中的电子Fermi加速[J];中国科学(A辑);2001年11期
5 ;A fast onboard star-extraction algorithm optimized for the SVOM Visible Telescope[J];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2010年S1期
6 史菲;刘玉燕;;赛佛特星系金属丰度的求解[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Gamma-Ray Bursts in the Swift Era[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07年01期
8 ;Comparison between Swift and pre-Swift gamma-ray bursts[J];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09年06期
9 梁艳春;HAMMER Francois;邓李才;赵刚;;星系金属丰度的研究进展(Ⅰ):定标方法[J];天文学进展;2006年04期
10 李江涛;;SS433研究的新进展[J];天文学进展;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会冈;强激光在实验室天体物理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2 黄昌印;黑洞系统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与准周期振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树政;黑洞辐射效应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梁恩维;Gamma射线暴的光变曲线和谱硬度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年
5 陈林红;细盘与细盘/双温冕的结构和出射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苏成悦;伽玛暴内禀脉冲动力学和辐射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7 陆睿静;火球多普勒效应对伽马暴光变曲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8 彭朝阳;伽玛射线暴单脉冲光变曲线和能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张志彬;伽玛射线暴单脉冲光变曲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10 周博颜;活动星系核的喷流进动[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脉冲星的积分轮廓的高斯拟合及谱指数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冯思轶;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张井卫;BL Lac天体0735+178喷流轨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毛基荣;Gamma暴余辉的相对论流体动力学演化和光变曲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
5 董云明;BL Lac天体的辐射机制与分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6 赵晓红;Gamma射线暴分类和光变曲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7 张富文;火球多普勒效应对Gamma射线暴光变曲线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5年
8 郝昕;γ射线暴的时变分析:RMS与流量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9 马茂莉;活动星系核中喷流的运动光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10 曹藏文;太阳近邻矮星的元素丰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74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