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区不同演化阶段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亮;;聚星和星团中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J];天文学报;2013年01期
2 刘清耀;;相接双星的演化阶段[J];天文学报;1987年03期
3 刘清耀;确定大熊W型双星质量比的一个近似方法[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8年02期
4 刘学富;谭徽松;;相接双星BD+37°2356的测光研究和它的两种模型[J];天文学报;1988年01期
5 杨远贵;;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统计分析[J];科学通报;2010年34期
6 杨雪艳;桂子昌;吴荣芳;朱梓楠;吴昕谕;那维炜;;相接双星的结构和演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7 桂子昌;朱艳;陈峰;龚云露;吴昕谕;那维炜;;W UMa型相接双星统计特性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8 李立芳,张奉辉;M UMa型相接双星的理论研究[J];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4年01期
9 翟迪生,梁鉴澄,张荣显,张济同;两颗相似的不相接双星:AT和AZ Cam[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5年01期
10 钱声邦,刘清耀,杨毓兰,袁礼礼;近相接双星室女座BF的轨道周期变化[J];天文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罗常青;;用天文观测检验相接双星理论模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宋芬;;通过物理参量之间的关系来验证相接双星模型的正确性[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3 李立芳;;相接双星的结构和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家佳;;过相接双星W次型现象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斌;;短周期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6 周肖;;AF型相接双星的观测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梦然;“罗塞塔”追逐的彗星竟是一颗相接双星[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炳河(Thawicharat Sarotsakulchai);南天区不同演化阶段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19年
2 何家佳;浅度相接双星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3 宋汉峰;相接双星的物理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4 杨远贵;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5 朱俐颖;近相接型密近双星的观测与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李立芳;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7 周肖;AF型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6年
8 余云霞;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9 李凯;球状星团中密近双星的分析及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3年
10 房祥松;疏散星团成员星磁活动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金庭;浅相接双星CN And和V737 Per轨道周期分析与测光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王亚辉;W Uma型相接双星AL Cas的多色测光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3 蒋振华;低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轨道周期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4 刘亮;银河星团中过相接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5 何家佳;过相接型密近双星W次型与A次型现象的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6 朱俐颖;近相接型密近双星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7 韩全旺;相接双星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4年
本文编号:2779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77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