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射电天文学历史成果中的技术作用和理论背景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18 12:45
【摘要】:射电天文学最初是基于无线通信和雷达技术设备而发展起来的,在它后续的发展中也都强烈地依赖于在观测中引入新技术方法,在仪器设备应用于观测时又会导致意外的新发现。射电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射电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大为提高,为射电天文学的巨大进展和与传统天文学的融合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两种仪器设备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原子频率时间标准,而原子频率时间标准又基于微波受激辐射放大技术研究。类星体、脉冲星的意外发现都与综合孔径望远镜技术紧密联系。星际分子、星际微波激射、太阳引力弯曲的检验都与射电干涉仪紧密联系。3K微波背景辐射与通信技术、天线技术、微波激射器技术和发现者自己研制的仪器有密切关系。脉冲双星的发现,关键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消色散算法和阿雷西博这样的大型综合设备。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不同也影响观测成果类型上的差异。 射电天文观测结果需要与相应理论联系才能成为最终意义上的科学成果。对于脉冲星、3K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微波激射的解释,是与先行推进的理论相比对,而将观测结果与理论相联系的。中性氢和星际分子谱线的观测结果是由于理论预言的引导。脉冲双星的发现、脉冲星新的观测结果的进一步解释,都离不开构造理论模型。在理论的推进中,观测经验的介入是必须的,它可以启发理论的构造,也构成理论之间的连接。 射电天文学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当今科学的一些趋向性变化。同时,基于这一段科学技术史还可以看出:科学变革并非一定在库恩意义上出现,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变革也可以带动和构成学科重大进展,同时也弱化了范式理论。对劳丹的科学理论选择的“网状模型”和他的“研究传统”理论从技术和实验方法角度进行了充实。吸取了新实验主义中实验不受理论束缚、可以先于理论的合理观点,又基于科学技术史指出了实验不与理论结合是毫无意义的、实验设计也大多是基于理论的,在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观上有新见解。理论、假说、模型与观测实验之间是最佳选择的拟合关系,是长期的互相递进、互相影响、互相修正关系。科学重大进展往往表现为理论构造、实验技术方法和研究者个性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间作用的突现。 对脉冲星发现事件从背景理论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见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111.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亚春;屠良平;;基于神经网络的恒星大气参数自动测量[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杨晓翠,王长明;浅议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3 孙伟平;论简单性原则的客观基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4 罗先汉,张坚,王蜀娟;搜索近地小行星的一种射电天文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刘孝贤,王妍;天文学与哲学的伴生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卞维豪,张红英;高校物理系天体物理导论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孙艳春;天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和全校天文公选课的设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志刚,王庆禄;如何在理论力学课中加强天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万昊宜,张同杰;北美大学物理天文系宇宙学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阳,何香涛,李丹丹,王竞;观测宇宙学的一些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香涛;陈阳;李丹丹;赵永恒;张彦霞;;多波段巡天和LAMOST观测目标[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沙;颜毅华;陈志军;王威;刘东浩;张福顺;;太阳射电频谱日像仪(CSRH)馈源的设计分析和性能测试[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维刚;月球及火星科学中的三个矿物学问题[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琼;提升被动微波遥感器空间分辨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3 刘崧;等离子体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吴开谡;天体相关的辐射俘获反应和s—过程网络方程及中子源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5 郭广海;弯曲时空中的标量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魏二虎;我国空间VLBI系统的有关设计和模拟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7 孙祖尧;暗能量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8 仲崇霞;综合脉冲星时算法及脉冲星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7年

9 马任意;磁化黑洞吸积盘的X射线辐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赵先锋;σ~*和Ф介子对中子星物质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海红;计算机辅助天文船位算法与六分仪改进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树霞;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牟晓东;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4 李鹏飞;Sm Ⅱ奇宇称高激发态能级寿命的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测量[D];吉林大学;2011年

5 迟立鑫;大学光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林一平;《山海经》时空观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尹丰;强激光对真空电子的加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晓亮;RS CVn型密近双星SZ Psc和ER Vul的轨道周期分析[D];湘潭大学;2011年

9 关燕;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原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辉文;基于CAPS天线的综合孔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0年



本文编号:2796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796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6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