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基于SPGD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22:39
   对天文目标进行成像观测时,大气的湍流效应会使波动相位发生畸变,并可能导致相位严重退化,从而给成像带来困难。一直以来,常规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是校正大气湍流的有效方法。然而,常规自适应光学技术在传输路径上的湍流较强,特别是对低仰角空间物体、暗目标进行观察时,在接收平面上光束波前会出现较强的振幅起伏,给波前探测带来较大的误差。与常规自适应光学技术相比,无波前传感自适应光学技术不受畸变条件的限制,无需对进行波前探测及进行波前重构计算,将波前校正器所需控制信号作为优化参量,以成像清晰度函数、斯特列尔比、接收光能量等人们关心的系统性能指标,直接作为目标函数使用迭代的方式进行优化,得到接近理想的校正效果。在众多的优化算法中,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算法是一种多参数的优化算法,该算法具有其参数简单,收敛效率高和稳定特性好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SPGD算法控制成为我们解决各类难以用解析方法求解的优化问题的首选优化方法。针对SPGD算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本文对影响SPGD算法收敛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谱反演法对SPGD算法进行优化的方法,利用功率谱反演法提高待校正波前畸变与控制电压引起的相位扰动的统计相关性,达到改善SPGD算法收敛速度的目的。基于Matlab软件建立了SPGD AO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本文所述的优化方法,校正效果更好,收敛速度更高。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SPGD算法软件控制平台各模块的设计原理、工作流程及Modelsim仿真结果;本文提出变形镜控制电压并行计算的设计方法,提高了算法的迭代时间。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平台,每次迭代的时间理论上可以达到362.88us。本文搭建了一套以光电倍增管作为性能指标传感器的21单元的SPGD AO系统。采用该系统对室内静态像差和人为添加的动态扰动分别进行了校正实验。经逻辑分析仪检测,本文设计硬件控制平台每次迭代的实际时间为399us。针对静态像差,SPGD算法双向迭代频率达2500Hz,系统稳定时间为32ms。对于人为添加的动态扰动,系统的稳定时间为80ms,能够跟上Greenwood频率为18Hz左右的波前畸变。欲提高算法的收敛时间,可以对光路进行优化,或者使用更高频率的时钟、或使用多片D/A并行输出变形镜控制电压来提高算法的迭代频率。为了验证在强湍流条件下同时使用Hartmann AO系统与SPGD AO系统对波前畸变的校正能力,本文搭建了一套SPGD控制器与Hartmann波前传感器级联的实验系统,在四种不同的条件下,验证了基于Hartmann的SPGD级联波前校正系统对畸变波前的校正能力,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强湍流条件下成像时,在级联系统中,同时使用传统和SPGD两种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二者级联的AO系统,弥补了单一AO系统应用的局限性,实验室内实验的成功,为未来用于天文观测奠定了基础。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111.2
【部分图文】:

结构图,自适应光学系统,结构图


图 1.1 典型自适应光学系统结构图在自适应光学发展的早期,发展出了四种自适应光学系统(见图 1.2~图 相位共轭系统,波前补偿系统,多元高频振动系统和像清晰化系统。从合的角度看,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系统可以用于激光发射,而第二和第四则可以用于成像。从控制原理的角度看,第一种和第二种属于第一类,该是巴布科克的理论提出的,利用相位共轭的原理,系统主要由波前传感器处理器、波前校正器构成,使用波前传感器对相位畸变进行探测,波前处制波前校正器产生共轭相位,达到补偿相位畸变的目的,本文称之为共轭应光学系统。像清晰化系统与多元高频振动系统属于第二类。该类则是利控制理论,系统主要由性能指标传感器(主要为光强探测器或像清晰度)、优化控制器、波前校正器组成,使用光电探测器采集待优化的系统性,控制变形镜,使系统的评价函数达到唯一极值,实现校正系统中波前畸的,本文将之称为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系统。

基于SPGD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


相位共轭系统

基于SPGD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


波前补偿系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晓梅,陈敏,陈建文;观察星体的自适应光学技术日渐成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8期

2 ;2013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征稿启事[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3年05期

3 赵培谦,周必方;自适应光学在天文学中的应用[J];天文学进展;1991年02期

4 姜文汉;光电技术研究所的自适应光学技术[J];光电工程;1995年01期

5 姜文汉,凌宁;崭新的自适应光学技术与其研究中间成果的开发[J];中国科技产业;1995年07期

6 张志伟,俞信,杨秉新;自适应光学技术补偿镜面温度及自重变形研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9年05期

7 ;2013年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8期

8 姜文汉;;自适应光学技术[J];自然杂志;2006年01期

9 向银辉;;瞄准重大任务需求 锐意进取 自主创新 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成都光电所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创新成果丰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4期

10 陈波;杨阳;耿则勋;;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兰强;太阳高分辨力成像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2 宋阳;基于SPGD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齐岳;基于液晶自适应光学技术的视网膜微血管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4 武云云;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长春;基于波前信息的图像恢复技术[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陶汝茂;目标在回路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代万俊;ICF激光驱动器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问题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4 徐友会;基于SPGD算法的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5 裴正平;自适应光学技术用于改善固体激光器光束质量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6 宋杰;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性能仿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3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863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