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Ⅰ型X射线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6:48
   Ⅰ型x射线暴是X射线暴的一种,从伴星吸积的物质堆积在中子星表面并且不断地被压缩加热后,一旦物质温度足够高时,这些物质就会被点燃发生核反应,此时,这种现象称为Ⅰ型x射线暴。因为Ⅰ型X射线暴与重元素的热核反应有关,而且x射线暴的爆发也反映了中子星的性质。所以,我们深入的研究了Ⅰ型X射线暴。依据热核爆发的不同,Ⅰ型x射线暴分为:正常X射线暴(以氢燃烧为主),中等X射线暴(以氦燃烧为主)和超级X射线暴(以碳燃烧为主)。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常X射线暴的研究。本论文致力于中等x射线暴的研究,我们利用MESA程序建立了21个中子星吸积物质发生以氦燃烧为主的核反应的模型来模拟中等x射线暴。我们发现中等X射线暴的特点是爆发间隔大约几周到几个月、光度1036~1039ergs-1而周期为几分钟到几小时。而正常x射线暴的特点为爆发间隔大约是几小时到几天、光度在1035~1038ergs-1以内而周期为10到100秒。中等x射线暴与正常X射线暴相比较,我们发现中等X射线暴的爆发间隔和光度比较高,这是因为氦燃烧需要比氢燃烧更高的温度和压强。我们把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做了对比,发现爆发光度和爆发间隔与观测是一致的。我们拟合中子星质量吸积率(M)与X射线暴的爆发间隔(Atrec)之间的关系,发现Δtree = 102(M/10-10M(?)yr-1)-2.0天,而吸积的临界质量(AMcrit)与吸积率(M)的关系ΔMcri,=10-10(M/10-10M(?)yr-1)-1M(?)。
【学位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1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X射线双星系统
        1.1.1 高质量X射线双星
        1.1.2 低质量X射线双星
    1.2 X射线暴的研究
        1.2.1 X射线暴的分类
        1.2.2 研究I型X射线暴的意义
2.Ⅰ型X射射线暴的研究
    2.1 中子星的结构
    2.2 中子星表面吸积
    2.3 Ⅰ型X射线暴的简介
        2.3.1 观测上的研究
        2.3.2 理论上的研究
3 理论研究方法
    3.1 MESA的简介
    3.2 正常X射线暴
    3.3 中等和超级X射线暴
4 结果
    4.1 中子星吸积富氢物质
    4.2 中子星吸积纯氦物质
    4.3 两模型比较
    4.4 中等X射线暴的主要结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金兆国;蔡丽丹;陈亮;;绿色通道货物检测技术[J];吉林交通科技;2012年01期

2 王艳;王远军;聂生东;;医用诊断X射线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年10期

3 王麟;;巡天遥看一千河——“慧眼号”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今昔[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7年09期

4 易涛;韦敏习;侯立飞;杨国洪;李军;刘慎业;;一种铝靶软X射线源的研究[J];光学技术;2014年02期

5 李昊;沙京田;张文利;;安检设备用X射线源热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年05期

6 邱睿;李君利;毛用泽;;X射线源针孔成像方法可行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7 卢宁,刘晓英,马志峰;计算机在X射线源控制系统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11期

8 友清;;阿贡实验室将建造超级X射线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1期

9 张建中;双元素X射线衍射的获得[J];科学通报;1988年16期

10 高尚士;;国外射线育种的研究[J];种子世界;198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强;微型X射线源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杜应超;基于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的理论及初步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3 王凯歌;微束斑X射线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2年

4 李成刚;高能X射线源焦斑尺寸诊断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5 涂绍勇;纳秒激光脉冲驱动的高强度数千电子伏X射线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解滨;微型X射线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牟欢;真空密封透射式微型微束调制X射线源[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8 徐晓杰;致密星双星的演化和X射线源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振强;新型平板X射线源的射束特性模拟及成像体模研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马延存;Ⅰ型X射线暴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3 李琼;基于碳纳米管射线源的静态数字乳腺成像系统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4 胡时航;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制作关键工艺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5 尹康;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D];河北大学;2019年

6 徐宁;双阳极X射线源的研发[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7 徐小东;微结构阳极X射线源中电子与靶作用过程的蒙特卡罗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8 王玮;225keVX射线源平台射线的产生与分布模拟[D];兰州大学;2014年

9 杨磊;安检设备用高频X射线源研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吴小龙;静电自会聚六硼化镧X射线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5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2875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