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风条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11 19:20
风条痕是一系列风成特征的总称,表现为与周围背景显著的反照率差异,具有二维平面形状,不具有三维形态,在火星上广泛分布,对火星表面风场乃至全球环流特征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但对其的研究长期被忽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火星风条痕的类型、形状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根据反照率大小及其与障碍物的关系,火星风条痕可以分为6种基本类型:亮色风条痕、暗色风条痕、混合风条痕、黑斑状及其相关的条痕、沙丘尾部条痕和霜冻风条痕,其中,亮色和暗色风条痕最普遍、最具代表性,是火星表面最普遍的多变特征。火星风条痕主要分布于60°S~60°N,不同类型风条痕分布特征稍有差异。因赖以形成的障碍物特征复杂多样,火星风条痕具有多种平面形状,如锥形、扇形、卵形和平行状等。根据火星风条痕沉积物特征与风沙蚀积的关系,亮色风条痕一般为堆积型风条痕,而暗色风条痕则属于风蚀型风条痕。目前,关于亮色风条痕为堆积型认识比较一致,而将暗色风条痕归为风蚀型尚有争议。在缺乏火星气象观测资料的情况下,根据风条痕走向反演火星表面风场特征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并有助于理解地质历史时期风对火星表面的改造作用。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2020,3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火星风条痕典型类型
(1)风条痕长度。图4为亮色、暗色和混合3种风条痕长度的概率分布图,亮色和暗色风条痕的长度概率分布特征类似,峰值出现在15 km处,且长度小于15 km的风条痕占很大比例。他们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亮色风条痕长度可达100 km,而暗色风条痕长度几乎没有超过70 km的。混合风条痕不同于亮色和暗色风条痕,其概率峰值出现在30 km处,且绝大多数风条痕长度大于30 km,小于30 km者极少,与混合风条痕发育在大陨击坑下风向有关。图5表明,陨击坑风条痕的长度(L)与陨击坑的直径(D)有关,二者的比值(L/D)<4的概率约为50%,混合、亮色和暗色风条痕L/D>20的概率分别为23.4%、11.3%和16.4%。图3 风条痕特征参数的定义(据参考文献[17]修改)
风条痕特征参数的定义(据参考文献[17]修改)
本文编号:3225137
【文章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2020,35(09)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火星风条痕典型类型
(1)风条痕长度。图4为亮色、暗色和混合3种风条痕长度的概率分布图,亮色和暗色风条痕的长度概率分布特征类似,峰值出现在15 km处,且长度小于15 km的风条痕占很大比例。他们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亮色风条痕长度可达100 km,而暗色风条痕长度几乎没有超过70 km的。混合风条痕不同于亮色和暗色风条痕,其概率峰值出现在30 km处,且绝大多数风条痕长度大于30 km,小于30 km者极少,与混合风条痕发育在大陨击坑下风向有关。图5表明,陨击坑风条痕的长度(L)与陨击坑的直径(D)有关,二者的比值(L/D)<4的概率约为50%,混合、亮色和暗色风条痕L/D>20的概率分别为23.4%、11.3%和16.4%。图3 风条痕特征参数的定义(据参考文献[17]修改)
风条痕特征参数的定义(据参考文献[17]修改)
本文编号:3225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322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