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星系与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终止过程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1-08-26 16:22
基于SDSS和GALEX的巡天数据,本文利用星系中心区域和外围的mNUV-mr颜色梯度研究了局域星系(0.02<z<0.06)死亡(quenching)过程中恒星形成活动的径向分布与星系整体比恒星形成率的关系.在quenching过程中,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mNUV-mr颜色梯度都逐渐变大,即具有"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相比于中心星系,卫星星系的颜色梯度变化相对较小.通过进一步比较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内外2部分的mNUV-mr颜色,发现卫星星系较小的颜色梯度是由于其外围的mNUV-mr颜色更红导致的.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具有相似的"insideout"的quenching模式,但是环境的作用抑制了卫星星系外围的恒星形成.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5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γ分布
V-mr星等的差异,也就是将γSSFR较小的星系视为γSSFR较大的演化结果.图1为样本内中心星系(深色柱状)和卫星星系(浅色柱状)的γSSFR分布.发现这2类星系的γSSFR分布相似,都主要集中在lg(γSSFR/a-1)为[-11,-9].图1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γSSFR分布考虑到大质量星系和小质量星系起作用的quenching机制可能不同,需要划分质量区间进行研究.图2显示了样本内中心星系(深色柱状)和卫星星系(浅色柱状)的质量分布.中心星系的数目远多于卫星星系,且它们的恒星质量主要集中在lg(M*/M⊙)为[9,11].考虑到质量lg(M*/M⊙)<9.5的星系数目本身较少,且星系尺寸较小,来自星系孔径为3″外的星光较少、测得的(mNUV-mr)outer误差较大.因此本文只选取质量在lg(M*/M⊙)为[9.5,11]范围内的星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此样本按照恒星质量大小分成3个子样本(lg(M*/M⊙)分别为[9.5,10]、[10,10.5]、[10.5,11])分别进行研究.由于星系在quenching过程中增长的质量远小于子样本质量区间的大小,所以每一个子样本内的星系可视为处在不同演化时期的同种星系.图2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恒星质量分布如图3所示,本文利用这种方法绘制了3个子样本内中心星系(黑色
本文编号:3364568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55(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γ分布
V-mr星等的差异,也就是将γSSFR较小的星系视为γSSFR较大的演化结果.图1为样本内中心星系(深色柱状)和卫星星系(浅色柱状)的γSSFR分布.发现这2类星系的γSSFR分布相似,都主要集中在lg(γSSFR/a-1)为[-11,-9].图1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γSSFR分布考虑到大质量星系和小质量星系起作用的quenching机制可能不同,需要划分质量区间进行研究.图2显示了样本内中心星系(深色柱状)和卫星星系(浅色柱状)的质量分布.中心星系的数目远多于卫星星系,且它们的恒星质量主要集中在lg(M*/M⊙)为[9,11].考虑到质量lg(M*/M⊙)<9.5的星系数目本身较少,且星系尺寸较小,来自星系孔径为3″外的星光较少、测得的(mNUV-mr)outer误差较大.因此本文只选取质量在lg(M*/M⊙)为[9.5,11]范围内的星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此样本按照恒星质量大小分成3个子样本(lg(M*/M⊙)分别为[9.5,10]、[10,10.5]、[10.5,11])分别进行研究.由于星系在quenching过程中增长的质量远小于子样本质量区间的大小,所以每一个子样本内的星系可视为处在不同演化时期的同种星系.图2中心星系和卫星星系的恒星质量分布如图3所示,本文利用这种方法绘制了3个子样本内中心星系(黑色
本文编号:3364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336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