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毫秒脉冲星一种可能的起源—中子星与大质量白矮星的并合
发布时间:2021-12-10 10:53
孤立毫秒脉冲星(Isolated millisecond puldars)是失去伴星的毫秒脉冲星,它的脉冲周期~1.4到20毫秒,约占毫秒脉冲星的1/3,它的起源问题是天文学中的未解之谜。自第一颗孤立毫秒脉冲星被发现以来,就我们所知,其有四种可能的形成通道:(1)起源于中子星和大质量白矮星的并合(the merger of neutron star and massive white dwarf);(2)起源于中子星相对论星风蒸发伴星(evaporated);(3)起源于“被破坏的再循环脉冲星”(disrupted recycled pulsar);(4)起源于三星系统中的动力学物质转移(triple stars)。然而,研究表明第二种形成通道所需时标大于哈勃(Hubble)时间,后两种形成通道对整个孤立毫秒脉冲星星族的贡献非常小,而我们主要关注第一种的形成方式。中子星与大质量白矮星的并合是灾难性的过程,必然会导致剧烈的天文现象,很可能对应于暗的I型超新星或无超新星伴随的长伽玛射线暴。研究孤立毫秒脉冲星这种合理的物理模型,对于发展和完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以及双星的相互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脉冲星的简介
1.1.1 不同类型的脉冲星双星
1.1.2 脉冲星的分类
1.2 毫秒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
1.3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形成通道
1.4 孤立毫秒脉冲星与一种特殊伽玛射线暴之间的联系
1.4.1 伽玛射线暴
1.4.2 一种特殊的γ射线暴-GRB060614
1.4.3 GRB060614的起源模型
1.5 研究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意义
2 孤立毫秒脉冲星一种可能的起源――中子星和白矮星并合
2.1 中子星和白矮星双星的形成
2.2 中子星与白矮星的相互作用
2.3 吸积盘的形成与构造
2.4 中子星与吸积物质的作用
2.4.1 中子星的自转演化
2.4.2 中子星的磁场衰减
2.4.3 中子星的观测质量
3 理论研究方法
3.1 Kick速度
3.2 不稳定的物质质量转移
3.3 大样本模拟法的基本参数
3.4 快速双星演化程序简介
4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星族合成
4.1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演化模型
4.2 不同参数的影响
4.3 孤立毫秒脉冲星星族
4.3.1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质量
4.3.2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自转周期
4.3.3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诞生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致谢
本文编号:3532481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脉冲星的简介
1.1.1 不同类型的脉冲星双星
1.1.2 脉冲星的分类
1.2 毫秒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
1.3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形成通道
1.4 孤立毫秒脉冲星与一种特殊伽玛射线暴之间的联系
1.4.1 伽玛射线暴
1.4.2 一种特殊的γ射线暴-GRB060614
1.4.3 GRB060614的起源模型
1.5 研究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意义
2 孤立毫秒脉冲星一种可能的起源――中子星和白矮星并合
2.1 中子星和白矮星双星的形成
2.2 中子星与白矮星的相互作用
2.3 吸积盘的形成与构造
2.4 中子星与吸积物质的作用
2.4.1 中子星的自转演化
2.4.2 中子星的磁场衰减
2.4.3 中子星的观测质量
3 理论研究方法
3.1 Kick速度
3.2 不稳定的物质质量转移
3.3 大样本模拟法的基本参数
3.4 快速双星演化程序简介
4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星族合成
4.1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演化模型
4.2 不同参数的影响
4.3 孤立毫秒脉冲星星族
4.3.1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质量
4.3.2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自转周期
4.3.3 孤立毫秒脉冲星的诞生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致谢
本文编号:353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353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