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间分解光谱研究近邻星系中的反馈过程
发布时间:2022-07-12 11:45
我们利用SDSS-ⅣV/MaNGA巡天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发生在近邻星系中的两类反馈过程——活动星系核反馈和恒星反馈对于星系演化的影响。我们对活动星系核反馈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宿主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影响。通过MaNGA空间分解的光谱中不同电离气体发射线流量的相对强度,我们首先测最了星系中不同区域中电离气体辐射的激发机制,利用BPT图从近5000个MaNGA星系中选择出14个中心区域存在显著活动星系核辐射,而外围星系盘上存在恒星形成的星系。这些星系均为存在显著盘结构的旋涡星系或棒旋星系。此外,针对这14个活动星系样本,我们还为它们各自选择了一批总恒星质量,星系形态以及外围恒星活动强度一致的,中心没有活跃吸积的超大质量黑洞的恒星形成星系作为研究中的控制样本。利用MaNGA获得的Hα发射线流量以及Pipe3D程序对恒星连续谱进行的简单星族拟合,我们分别在从星系中心到1.5倍有效半径范围内的5个区域测量了这14个存在活动核的星系及其控制样本中的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并比较每个活动星系在这些区域中的比恒星形成率与控制样本在同样区域中的平均比恒星形成率的差异。通过上述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我们研究中的...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大质量黑洞与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研究
1.1.1 活动星系核的光学辐射特征
1.1.2 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测量
1.2 共同演化与活动星系核反馈
1.2.1 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
1.2.2 活动星系核反馈:共同演化的潜在机制
1.2.3 活动星系核反馈的观测证据
1.3 恒星反馈的研究
1.3.1 恒星反馈研究中尚存的问题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SDSS-Ⅳ/MaNGA巡天
2.1 仪器设计
2.1.1 积分视场单元
2.1.2 光谱仪
2.2 样本选择
第三章 塞佛特星系中活动星系核反馈对恒星形成的影响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3.1.1 积分视场光谱仪的数据分析
3.1.2 有恒星形成盘的塞佛特星系的选择
3.1.3 塞佛特星系样本的选择效应
3.1.4 控制样本的选择
3.1.5 比恒星形成率的测量
3.2 研究结果
3.2.1 活动星系核与其宿主星系的性质
3.2.2 宿主星系中的恒星形成
3.3 讨论
3.3.1 发射线流量的分解
3.3.2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反馈对恒星形成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星暴矮星系中的气体外流
4.1 星暴矮星系MaNGA-8626-12704的基本性质
4.2 积分视场光谱数据的分析
4.2.1 电离气体外流的发现
4.2.2 发射线外流光谱的拟合
4.3 初步结果
4.3.1 电离气体的物理性质
4.3.2 外流气体的运动学特征与起源
4.3.3 后续观测认证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59068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大质量黑洞与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研究
1.1.1 活动星系核的光学辐射特征
1.1.2 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测量
1.2 共同演化与活动星系核反馈
1.2.1 超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
1.2.2 活动星系核反馈:共同演化的潜在机制
1.2.3 活动星系核反馈的观测证据
1.3 恒星反馈的研究
1.3.1 恒星反馈研究中尚存的问题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SDSS-Ⅳ/MaNGA巡天
2.1 仪器设计
2.1.1 积分视场单元
2.1.2 光谱仪
2.2 样本选择
第三章 塞佛特星系中活动星系核反馈对恒星形成的影响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3.1.1 积分视场光谱仪的数据分析
3.1.2 有恒星形成盘的塞佛特星系的选择
3.1.3 塞佛特星系样本的选择效应
3.1.4 控制样本的选择
3.1.5 比恒星形成率的测量
3.2 研究结果
3.2.1 活动星系核与其宿主星系的性质
3.2.2 宿主星系中的恒星形成
3.3 讨论
3.3.1 发射线流量的分解
3.3.2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反馈对恒星形成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星暴矮星系中的气体外流
4.1 星暴矮星系MaNGA-8626-12704的基本性质
4.2 积分视场光谱数据的分析
4.2.1 电离气体外流的发现
4.2.2 发射线外流光谱的拟合
4.3 初步结果
4.3.1 电离气体的物理性质
4.3.2 外流气体的运动学特征与起源
4.3.3 后续观测认证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659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365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