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
发布时间:2022-09-21 18:06
深空探测承载着人类航天技术发展、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找地外生命及人类宜居地的重任,成为各航天大国关注的热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正在追赶并将实现领先。简要回顾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载荷情况、数据结果、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简述了当前在研的自主火星空间环境探测目标以及规划中的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并根据当前国际发展态势,及我国在研、规划中的月球及深空探测任务情况,分析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载荷技术发展趋势、理论与模拟的研究需求,最后对深空环境探测进行了展望。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探测任务
1.1“嫦娥1号”“嫦娥2号”
1)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2)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1.2“萤火1号”
1) 等离子体探测包
2) 高精度磁通门磁强计
3) 掩星接收机
1.3“嫦娥4号”
1.4 在研任务
2 探测与分析结果
2.1 近月空间环境分布规律
2.2 近月空间环境与月面相互作用
2.3 基于实测数据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 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展望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嫦娥1号”“嫦娥2号”观测结果[J]. 王馨悦,张爱兵,荆涛,孔令高,张珅毅. 深空探测学报. 2019(02)
[2]2018年深空探测热点回眸[J]. 范全林,王琴,白青江. 科技导报. 2019(01)
[3]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及展望[J]. 叶培建,邹乐洋,王大轶,彭兢,张熇. 国际太空. 2018(10)
[4]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J]. 贾瑛卓,邹永廖,薛长斌,平劲松,严俊,宁远明. 空间科学学报. 2018(01)
[5]“嫦娥4号”任务有效载荷系统设计与实现[J]. 薛长斌,周晴,王雷,耿浩,刘鹏,朱重阳,张文璋,徐欣锋,李俊.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6]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有效载荷总体设计[J]. 朱岩,白云飞,王连国,沈卫华,张宝明,王蔚,周盛雨,杜庆国,陈春红.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7]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的成就与展望[J]. 孙辉先,李慧军,张宝明,周昌义,薛长斌,朱岩,徐欣锋,李俊,杜庆国.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8]中国未来将实施四次重大深空探测任务[J]. 新华. 太空探索. 2017(03)
[9]高能电子爆发与绕月卫星表面电位大幅下降的联动效应[J]. 王馨悦,张爱兵,荆涛,H.Reme,孔令高,张珅毅,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10]深空探测发展与未来关键技术[J]. 吴伟仁,于登云. 深空探测学报. 2014(01)
本文编号:3680415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探测任务
1.1“嫦娥1号”“嫦娥2号”
1)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
2) 太阳风离子探测器
1.2“萤火1号”
1) 等离子体探测包
2) 高精度磁通门磁强计
3) 掩星接收机
1.3“嫦娥4号”
1.4 在研任务
2 探测与分析结果
2.1 近月空间环境分布规律
2.2 近月空间环境与月面相互作用
2.3 基于实测数据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 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展望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嫦娥1号”“嫦娥2号”观测结果[J]. 王馨悦,张爱兵,荆涛,孔令高,张珅毅. 深空探测学报. 2019(02)
[2]2018年深空探测热点回眸[J]. 范全林,王琴,白青江. 科技导报. 2019(01)
[3]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及展望[J]. 叶培建,邹乐洋,王大轶,彭兢,张熇. 国际太空. 2018(10)
[4]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J]. 贾瑛卓,邹永廖,薛长斌,平劲松,严俊,宁远明. 空间科学学报. 2018(01)
[5]“嫦娥4号”任务有效载荷系统设计与实现[J]. 薛长斌,周晴,王雷,耿浩,刘鹏,朱重阳,张文璋,徐欣锋,李俊.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6]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有效载荷总体设计[J]. 朱岩,白云飞,王连国,沈卫华,张宝明,王蔚,周盛雨,杜庆国,陈春红.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7]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的成就与展望[J]. 孙辉先,李慧军,张宝明,周昌义,薛长斌,朱岩,徐欣锋,李俊,杜庆国. 深空探测学报. 2017(06)
[8]中国未来将实施四次重大深空探测任务[J]. 新华. 太空探索. 2017(03)
[9]高能电子爆发与绕月卫星表面电位大幅下降的联动效应[J]. 王馨悦,张爱兵,荆涛,H.Reme,孔令高,张珅毅,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10]深空探测发展与未来关键技术[J]. 吴伟仁,于登云. 深空探测学报. 2014(01)
本文编号:368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368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