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量子密钥分发 与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 光子轨道角动量 诱骗态 波分复用 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
【摘要】:量子密钥分发(QKD)是一种被严格证明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传统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存在很多漏洞,近年提出的与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MDI-QKD)有效地解决了探测器探测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光子轨道角动量是一种新型的量子信息载体,光子轨道角动量(OAM)取值无限,且不同光子轨道角动量间相互正交特性在量子密钥分发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以及与测量设备无关的光子轨道角动量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以BB84协议为基础,利用光子轨道角动量作为信息载体,结合诱骗态的技术,给出主动诱骗态和被动诱骗态两种诱骗态方法下的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态的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论文给出两种方案的理论推导过程,并通过MATLAB对方案的密钥率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高维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特性与二维方案相比,由于每个量子态携带的信息量增加为2log d(d为维数),高维方案的密钥比特产生率得到提高,密钥传输中的安全性也增强了。然后论文对主动诱骗态和被动诱骗态两种情况下的方案进行了比较以及理论上的仿真,结果表明,与主动诱骗态方案相比,被动诱骗态方案的安全性更高,但密钥率有所降低。(2)波分复用技术可极大地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率。论文将波分复用技术应用到基于轨道角动量态的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中,给出一种基于波分复用的OAM-MDI-QKD方案,论文对这一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波分复用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方案的密钥率。同时,论文给出一种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下的OAM-MDI-QKD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信道传输效率的非对称性降低了OAM-MDI-QKD方案的密钥率,减少了方案的安全传输距离。研究表明在实际实验中通过调节信号强度可以改善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的密钥率,以非对称信道传输距离为例,当距离比率为0.8时,信号光强度2μ=0.3与2μ=0.5相比较,当2μ=0.3时,方案可容忍传输损耗更高,远距离传输时的密钥率也更高。
【关键词】:量子密钥分发 与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 光子轨道角动量 诱骗态 波分复用 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413;TN918.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2
- 1.1 背景7
- 1.2 量子密码术研究现状7-10
- 1.3 本文主要内容10-12
- 第二章 量子密钥分发基础理论12-28
- 2.1 量子密钥分发协议12-25
- 2.1.1 量子力学基本定理12-13
- 2.1.2 经典量子密钥分发协议13-17
- 2.1.3 与测量设备无关的QKD协议17-25
- 2.2 光子轨道角动量25-27
- 2.2.1 轨道角动量的概念、产生方式26
- 2.2.2 拉盖尔-高斯(Laguerre-Gauss,LG)模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基于OAM的诱骗态多维量子密钥分发28-44
- 3.1 诱骗态一般理论模型28-29
- 3.2 弱相干光源下的轨道角动量态的多维QKD29-36
- 3.2.1 弱相干光源29-30
- 3.2.2 方案描述30-32
- 3.2.3 QKD方案理论分析32-35
- 3.2.4 仿真结果35-36
- 3.3 改进型光源下的轨道角动量态的多维QKD36-42
- 3.3.1 改进型的弱相干光源37-39
- 3.3.2 方案理论分析39-41
- 3.3.3 仿真结果41-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MDI-QKD方案研究44-57
- 4.1 应用波分复用的MDI-QKD协议44-50
- 4.1.1 波分复用的基本概念44-46
- 4.1.2 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MDI-QKD协议分析46-49
- 4.1.3 仿真结果分析49-50
- 4.2 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的MDI-QKD协议50-56
- 4.2.1 光束的光纤信道传输50-51
- 4.2.2 非对称信道传输效率的MDI-QKD理论分析51-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慧,张占新;电子轨道角动量公式的一种简单推导方法[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义东;高春清;李丰;高明伟;;部分相干光的轨道角动量及其谱的分析研究[J];应用光学;2007年04期
3 王瑞霞;徐建波;吴同彩;李平;;阵列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特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殷勇,朱正和;再论为什么轨道角动量不能是銈/2?[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5 苏志锟;王发强;路轶群;金锐博;梁瑞生;刘颂豪;;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密码通信方案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6 肖宏波;李楠;;暗中空激光束轨道角动量及光致旋转效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7 张逸新;徐建才;司丛芳;王建宇;贾建军;;激光轨道角动量态的湍流倾斜、像散和慧差效应[J];激光技术;2010年06期
8 丁攀峰;蒲继雄;;高斯涡旋光束的动量及轨道角动量与拓扑电荷数的关系及其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年06期
9 杨帆;王乐;赵生妹;;基于高效轨道角动量态分离方法的复用系统方案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张洪宪;赵珩;;椭圆厄密-高斯光束的轨道角动量密度分布[J];光电技术应用;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亮亮;徐平;钟马林;柏艳飞;祝世宁;;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轨道角动量纠缠[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2 周志远;丁冬生;李岩;史保森;郭光灿;;准相位匹配晶体中轨道角动量光的倍频与干涉[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3 任希锋;郭国平;黄运峰;王志伟;郭光灿;;表面等离子体辅助光传送的空间模特性[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永欣;蒲继雄;;菱形光阑衍射探测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高路;郑海祥;杨玲;马青玉;;相位编码声涡旋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国承山;韩玉晶;薛冬梅;张燕;;二元多阶螺旋相位板的涡旋谱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巍巍;微米级“光学漩涡光束” 发射器集成阵列面世[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彭德倩;抓不住的光也能成为扳手[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志远;轨道角动量光的频率变换及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董小亮;基于轨道角动量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蔡昕东;光量子计算及其算法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贺贺;自旋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亦楠;关于轨道角动量天线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瑞霞;阵列光学涡旋的轨道角动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回晓楠;携带轨道角动量涡旋电磁波天线及传输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陈林勋;光轨道角动量的产生及其在应变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李永强;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压缩关联成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谭一舟;光子轨道角动量操控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卢雷雷;光学涡旋轨道角动量及其测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立;携带轨道角动量的高阶螺旋光束的产生和测量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孙豪;基于轨道角动量的测量装置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丁建;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鬼成像和多址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0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0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