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面向5G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00:39

  本文关键词:面向5G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5G 大规模MIMO 预编码 容量 导频污染


【摘要】:移动通信从第一代到第四代发展十分迅速,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同时人们对移动通信新技术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大规模MIMO技术在5G移动通信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速率,而且能效更高。随着天线数的增加,预编码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规模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容量、简化接收机的算法复杂度,因此已成为目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面向5G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技术。在线性预编码中,对最大比发射(MRT)预编码、迫零(ZF)预编码、最小均方误差(MMSE)预编码以及最大信漏噪比(SLNR)预编码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仿真比较了它们的误比特率及和速率等性能指标。研究表明,MMSE预编码相对于ZF、MRT预编码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多小区环境下几种线性预编码算法的信干比(SIR)及对导频污染的抵御情况,并仿真验证了分析结论。在非线性预编码中,对脏纸编码、THP预编码和矢量预编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仿真比较了基于ZF和基于MMSE的THP预编码以及基于不同原则的矢量预编码的误比特率,研究表明非线性预编码与线性预编码相比容量上具有优势。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误块率的预编码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基于OFDM的大规模MIMO系统。新方案对传统的正则化块对角预编码方法进行了改进,分析和仿真表明新方案的误块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线性预编码技术。
【关键词】:5G 大规模MIMO 预编码 容量 导频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8-12
  •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8-10
  • 1.1.2 5G的提出和意义10-12
  • 1.2 5G中大规模MIMO下行预编码算法进展12-15
  • 1.2.1 预编码技术简介12-13
  • 1.2.2 大规模MIMO下行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13-15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5-16
  • 第二章 MIMO模型与分析16-26
  • 2.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与可达速率16-20
  • 2.1.1 单用户MIMO系统模型16-17
  • 2.1.2 单用户MIMO可达速率17-20
  • 2.2 多用户MIMO系统模型与和速率20-23
  • 2.2.1 多用户MIMO信道模型20-21
  • 2.2.2 反向信道21-22
  • 2.2.3 前向信道22-23
  • 2.3 大规模MIMO系统特性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线性预编码算法26-43
  • 3.1 线性预编码算法27-32
  • 3.1.1 最大比发射预编码算法27
  • 3.1.2 迫零预编码算法27-28
  • 3.1.3 最小均方误差预编码算法28
  • 3.1.4 基于最大信漏噪比的预编码算法28-30
  • 3.1.5 仿真分析30-32
  • 3.2 大规模MIMO中的导频污染32-35
  • 3.3 多小区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线性预编码及其SIR35-41
  • 3.3.1 ZF预编码35-36
  • 3.3.2 MMSE预编码36-38
  • 3.3.3 SLNR预编码38-40
  • 3.3.4 仿真分析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非线性预编码算法43-52
  • 4.1 脏纸编码43
  • 4.2 THP预编码43-47
  • 4.2.1 基于ZF准则的THP预编码45-46
  • 4.2.2 基于MMSE准则的THP预编码46-47
  • 4.3 矢量预编码47-48
  • 4.4 仿真分析48-50
  • 4.5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一种考虑BLER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算法52-62
  • 5.1 现行预编码的缺陷52-53
  • 5.2 BD及RBD预编码思想53-54
  • 5.2.1 BD预编码思想53-54
  • 5.2.2 RBD预编码思想54
  • 5.3 基于RBD思想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方案54-60
  • 5.3.1 信道模型54-55
  • 5.3.2 方案描述55-60
  • 5.4 仿真分析60-61
  • 5.5 本章小结61-62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6-6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义;刘芳;;无线通信中的线性预编码技术应用与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13期

2 张宁波;康桂霞;张平;刘泽民;;一种改进的信号泄露噪声比多用户预编码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9期

3 刘远飞;;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探析[J];电子世界;2014年08期

4 傅洪亮;陶勇;张元;;基于非线性预编码的多载波分层空时检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04期

5 麻清华;杨绿溪;;一种基于线性星座预编码和坐标交织的空时频发射方案[J];电子学报;2007年S1期

6 许崇斌;林钢;林孝康;;延时受限流量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2年15期

7 程锦霞;周世东;姚彦;;延时反馈多天线信道的线性预编码方案[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孟银阔;殷勤业;田红波;邓科;;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下行链路发射与接收的联合线性预编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张翼;张灿;;具有线性星座预编码的差分空频码[J];通信学报;2008年06期

10 田心记;袁超伟;胡紫巍;王秋杰;;正交空间复用系统的相位旋转预编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张春阳;邵珠雷;;相关衰落信道中星座预编码和球译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2 邵玉斌;龙华;向凤红;;MIMO通信系统空域维纳预编码器及性能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继雄;李有明;周新星;;DSL基于误差符号的自适应预编码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钟俊;彭启琮;;有限比特反馈下OFDM系统的预编码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守贵;陈明;;MIMO系统中基于离散速率集的线性预编码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7 王道彬;米文智;;一种基于TXMMSE预编码的新型OFDM系统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亚东;丛键;王卓镭;;一种基于预编码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技术[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本文编号:1003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03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