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物理层保密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6:05

  本文关键词:物理层保密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随机相位 MISO-OFDM模型 保密通信 蒙特-卡罗法 保密速率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除传输速率外,通信网络的稳定性、移动设备的便捷性、无线链路的安全性今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常用物理层保密通信的实现方式包括:波束形成及预编码方案、人工噪声实现方案以及中继传播实现方式。另外、添加合作干扰机、应用层加密算法与无线信道特性相结合、发送端天线选择等方法也多有提及。本文针对多天线发送端单天线接收端模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随机相位的保密通信实现方案。该方案借鉴传统应用层加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MISOME(发射端多天线-接收端单天线-窃听端多天线)、MIMOME(发射端多天线-接收端多天线-窃听端多天线)模型下常用物理层保密通信的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MISO-OFDM模型发送端随机相位实现方式。该方案通过随机设定发射端多天线信号相位并调节相应信号幅度从而增强发送端信号独立性与随机性以实现保密通信。首先、文章详细阐述了16QAM输入与高斯输入下保密速率(正规信道与窃听信道最大互信息差)与发射端天线数、正规信道与窃听信道相关系数以及正当接收端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详细论述并比较了静态信道与随机信道下固定相位以及随机相位对发送功率的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该方案下发送功率最小化策略并就最小发送功率与最大发送功率下保密速率就行比较。另外,本文就窃听端误码率、不同信噪比及信道相关系数下保密速率,与人工噪声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在信道相关较低时可实现与人工噪声方式相当的误码率;在信道相关较高时,随机相位实现方式就保密速率而言要优于人工噪声下结果。
【关键词】:随机相位 MISO-OFDM模型 保密通信 蒙特-卡罗法 保密速率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2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2 物理层加密研究现状9-10
  • 1.3 本文内容与章节安排10-12
  • 2 应用层加密系统12-24
  • 2.1 对称密码系统12-19
  • 2.1.1 密钥生成机制12-13
  • 2.1.2 密钥分发机制13-17
  • 2.1.3 常用加密算法17-19
  • 2.2 非对称密码系统19-24
  • 2.2.1 公钥加密机制19
  • 2.2.2 常用加密算法19-22
  • 2.2.3 数字签名与哈希函数22-24
  • 3 物理层加密系统24-44
  • 3.1 研究概况24-27
  • 3.2 预编码实现方式27-32
  • 3.2.1 MISOME模型下实现27-28
  • 3.2.2 MIMOME模型下实现28-31
  • 3.2.3 多接收者多窃听者模型31-32
  • 3.3 人工噪声实现方式32-37
  • 3.3.1 MISOME模型下实现32-34
  • 3.3.2 MIMOME模型下实现34-35
  • 3.3.3 自适应功率分配35-37
  • 3.4 中继传播实现方式37-44
  • 3.4.1 解码前传实现38-40
  • 3.4.2 放大前传实现40-42
  • 3.4.3 合作干扰机实现42-44
  • 4 随机相位实现44-63
  • 4.1 通信框图与系统模型44-46
  • 4.2 OFDM调制与误差估计46-48
  • 4.3 随机相位生成及幅度控制48-53
  • 4.3.1 发送端天线数为2情况50
  • 4.3.2 发送端信号相关性分析50-51
  • 4.3.3 不同信道类型及相位选择下平均发送功率分析51-53
  • 4.4 发送端功率最小约束下保密速率分析53-56
  • 4.4.1 16QAM输入55-56
  • 4.4.2 理想高斯输入56
  • 4.5 保密速率最大约束下发送端功率分析56-58
  • 4.5.1 人工噪声实现下保密速率分析57-58
  • 4.6 数值分析58-63
  •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8-70
  • 致谢7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陶越;蔡跃明;;博弈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专题讲座(三) 第5讲 物理层安全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J];军事通信技术;2014年01期

2 穆德恒;;100_1000兆位以太网物理层通信的研究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4年06期

3 吕凌;于宏毅;;物理层网络编码分组的机会中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7期

4 罗文宇;金梁;黄开枝;;保障无线物理层安全的不适定理论与应用[J];信号处理;2011年11期

5 杨斌;;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06期

6 邓锦辉;以太网物理层的一致性测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05期

7 刘衍捷 ,汪一鸣;蓝牙测试模式实现及其物理层观测[J];中国无线电;2004年12期

8 张金宝;郑洪明;谈振辉;;一种基于块平均互信息率的物理层抽象算法[J];铁道学报;2010年03期

9 潘鹏贵;许力;林力伟;;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08期

10 洪涛;宋茂忠;刘渝;;切换天线发射的低截获率通信信号物理层安全传输[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琪;李乐民;;3GPP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一平;;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物理层原理的仿真实现[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3 任焱锋;;基于多天线的802.16e物理层仿真[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芮鹤龄;;高速环境对TD—SCDMA系统物理层影响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宇;唐勇;李雷;蒋建锋;饶敏;张明德;孙小菡;;考虑了物理层传输特性的IP-WDM光网络业务分级模型[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王月珍;;1xEV-DO Rev A与Rev 0的技术比较[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铭;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周;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电脑商报;2008年

3 张彤;UPI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N];网络世界;2008年

4 ;TI推出物理层/链路控制方案[N];中国电子报;2001年

5 ;泰克为SATA修订版3.0物理层测试提供测试文档[N];电子报;2008年

6 刘喜喜;欲引领未来布线技术走向 泛达发布UPI策略[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7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层测试瓶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本版编译 周青;MBOA为UWB网络定义新MAC[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IEEE 802.11系列标准巡礼[N];人民邮电;2002年

10 清水 编译;802.11n助力下一代无线局域网[N];计算机世界;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涛;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敏;基于能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娜;多用户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高晖;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杜柏生;无线物理层多播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王晓炜;多用户无线系统中的物理层保密通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杨云川;面向物理层安全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10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10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