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物联网的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模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制造物联网的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模型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造物联网 实时性 数据感知与处理 异构网络融合
【摘要】:将物联网运用在制造业上,并将生产环境中的不同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分析利用实时感知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最优决策、动态调度与控制,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制造物联(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Manufacturing,ITM)技术。尽管物联网应用技术在制造业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但是制造物联网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难点:由于在大规模的生产环境中,不同生产区域或生产车间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造成实时数据交互困难;由于在制造业环境中,存在着实时性要求高、交互性高、计算复杂、精准度高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文结合上述制造物联的数据特点,提出面向制造业物联的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方法,主要研究工作有:(1)针对制造业信息化现状,结合物联网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制造物联实时数据感知和处理系统模型结构,对模型设计了实时数据驱动的优化方法和终端分类;(2)针对制造物联中常见的异构网络,实现了以制造物联网关作为接入平台对异构网络进行融合,对制造物联网关的网络协议和功能模块进行分析设计;(3)针对制造物联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模型对数据流事件的处理要求,结合云计算技术,设计了制造物联中实时数据流事件分解和处理框架。通过对数据流事件使用多目标优化分解算法,获得最优的事件分解结果,合理配置利用本地资源、云端资源和无线网络资源。(4)在实物平台上对制造物联网关进行测试,同时采用Matlab仿真环境对网关负载均衡算法以及对数据流事件分解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制造物联网关能接入多种总线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网络等异构网络,并具备多网关负载均衡能力;通过仿真分析数据流事件分解算法中各个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不分解事件与本文方案的系统性能,证实了分解算法的有效性。本文设计的制造物联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模型,不仅能够满足异构网络的实时数据传输处理,而且很好地对数据流事件的进行实时处理,合理配置利用各种资源。
【关键词】:制造物联网 实时性 数据感知与处理 异构网络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1.44;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CONTENTS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2.1 异构网络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现状15-16
- 1.2.2 物联网数据处理研究现状16-19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19-21
- 1.3.1 课题来源19
- 1.3.2 研究内容19
- 1.3.3 文章结构19-21
- 第二章 制造物联网概况21-27
- 2.1 制造物联网相关概述21-23
- 2.1.1 制造物联技术21-22
- 2.1.2 制造物联实时系统22
- 2.1.3 制造物联中数据的特征22-23
- 2.2 制造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23-25
- 2.3 异构网络融合接入方案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制造物联的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的系统模型27-34
- 3.1 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系统模型27-29
- 3.1.1 系统模型的定义27
- 3.1.2 实时数据感知与处理系统模型27-29
- 3.2 实时数据驱动的优化29-32
- 3.2.1 制造数据感知方法30-31
- 3.2.2 生产过程的主动感知方法31-32
- 3.3 终端分类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制造物联异构网络融合技术34-51
- 4.1 制造物联网关34-42
- 4.1.1 异构网络协议分析34-37
- 4.1.2 网关系统组成模块37-42
- 4.2 制造物联网关测试与仿真42-50
- 4.2.1 连通性测试43-45
- 4.2.2 管理模块功能测试45-47
- 4.2.3 多网关负载平衡算法测试47-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制造物联中实时数据流事件分解和处理51-67
- 5.1 数据流事件模型与分解问题51-55
- 5.1.1 数据流事件模型51-53
- 5.1.2 数据流事件系统构造53-54
- 5.1.3 数据流事件公式化54-55
- 5.2 数据流事件处理框架的设计55-58
- 5.2.1 框架概况55-56
- 5.2.2 自适应分解方法56-57
- 5.2.3 分布式处理57-58
- 5.3 分解算法58-61
- 5.4 分解算法仿真61-66
- 5.4.1 实验参数设置61-62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62-66
- 5.5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及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4
-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75-77
- 致谢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元;张楠楠;;物联网仍需十年磨一剑[J];通信企业管理;2010年08期
2 梁振鹏;;物联网美梦暂难圆[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年13期
3 陈永东;;物联网的切入点在哪里?[J];软件工程师;2010年07期
4 张鹏;;警惕物联网“核心”漏洞[J];通信世界;2010年19期
5 李向文;;欧、美、日韩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全球发展行动[J];射频世界;2010年03期
6 ;黑龙江着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J];信息技术;2010年06期
7 石立峰;;物联网发展如火如荼 安全隐私问题难以避免[J];世界电信;2010年10期
8 许正军;;探秘物联网的“内核”[J];上海信息化;2010年11期
9 叶惠;;物联网:拓展蓝海的重要举措[J];通讯世界;2010年10期
10 ;“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在无锡成立[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玮;;致力于物联网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7:物联网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C];2010年
2 ;物联网前端识别技术之比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解读物联网发展历程[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东凯;;“3G物联网”能否改变世界 用户在哪里?[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东英;;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研;吴淼;吕廷杰;赵蔚;;国外物联网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启示[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学敏;;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问题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宋蕊;曾剑秋;;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及建设“感知中国”的策略探讨[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胡晓川;陈金鹰;杨超;;物联网——新新“物”语[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克辉;肖德琴;周权;;农业物联网实验室建设[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甲;物联网是两化融合重要组成[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谢涛);物联网:两化融合的着力点[N];电脑商报;2010年
3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与管理处 张安;我省应发挥优势抓住物联网发展机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响 吴玉征;物联网产业突破新引擎[N];计算机世界;2010年
5 本报记者 许泳;物联网不是“物秀秀”[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南开大学教授 杨永志;充分认识物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潘少军;物联网 让城市变聪明[N];人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阮奇;工信部将出台政策为物联网发展“撑腰”[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罗学锋 雷黎丽;抢抓物联网发展机遇 打造物联网示范城市[N];乐山日报;2010年
10 特约撰稿 周洪波 北京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CTO;千面物联网[N];计算机世界;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新平;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周明;物联网应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蒲海涛;物联网环境下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交互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运雷;物联网服务质量动态保障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吴亮;物联网技术服务采纳与个人隐私信息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军平;基于物联网的服务提交关键技术与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刘e,
本文编号:1012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1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