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全双工中继抑制环路干扰的协作传输方案
本文关键词:OFDM全双工中继抑制环路干扰的协作传输方案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中继协作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相比半双工中继系统,全双工中继可以同时同频对信号进行收发,因此全双工中继可以倍增频谱效率且大幅提升系统容量。对于频谱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全双工中继协作系统具备相当好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全双工中继自身的特性,其环路自干扰信号是影响系统性能的核心因素。针对全双工无线通信固有的缺陷,已有多种自干扰抑制方案被提出,但是仍然不能将中继的自干扰信号完全消除。这些剩余环路干扰经过中继节点的循环发送与接收会不断累加,对系统造成累积的性能影响。为此,我们针对全双工中继协作系统,研究可以更好消除剩余环路干扰的方案。本文概述了全双工协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自干扰消除的不同方案,以及中继处采用放大转发策略的传统自适应边际增益方案、传统最大增益方案和单频中继的最优增益方案,提出了OFDM全双工中继抑制环路干扰的协作传输方案。该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剩余环路干扰信号的影响,而且中继只需通过控制放大因子在模拟域放大转发接收信号,无需更多剩余环路干扰消除步骤,这样可以大幅简化中继的处理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剩余环路干扰信号在中继节点处的传输过程可以看出,信号经过中继环路信道循环累加的过程可以等效地看作是经过一个有限长多径信道的过程。因此就可以利用OFDM技术对抗较强的剩余环路干扰信号部分形成的多径效应。然后,剩余环路干扰信号的拖尾部分无需任何自干扰消除而仅通过最优化放大因子就可以自然的随环路循环而降低。同时,通过选取最优化放大因子,可最大化系统信干噪比,提升系统误比特率性能。最后,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最优放大因子的合理性,对中继噪声和目的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放大因子下的系统误比特率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词】:协作通信 全双工 剩余环路干扰 OFDM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符号对照表10-11
- 缩略语对照表11-15
- 第一章 绪论15-19
- 1.1 全双工协作通信技术的发展15
-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5-17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17-19
- 第二章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19-27
- 2.1 OFDM基本原理19-22
- 2.2 OFDM关键技术22-24
- 2.2.1 IFFT/FFT22
- 2.2.2 循环前缀22-24
- 2.3 OFDM优缺点24-26
- 2.3.1 OFDM优点24-25
- 2.3.2 OFDM缺点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全双工通信系统27-45
- 3.1 协作通信系统原理27-34
- 3.1.1 协作通信系统概述27-30
- 3.1.2 协作中继工作方式30-32
- 3.1.3 协作中继转发策略32-34
- 3.2 全双工协作通信34-39
- 3.2.1 全双工协作通信系统模型34-35
- 3.2.2 自干扰消除技术35-38
- 3.2.3 全双工关键技术38-39
- 3.3 全双工单频中继自干扰消除39-44
- 3.3.1 全双工单频中继系统模型39-41
- 3.3.2 全双工单频中继系统性能分析41-42
- 3.3.3 全双工单频中继系统最优增益选取42-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OFDM全双工中继协作通信系统45-57
- 4.1 OFDM全双工中继协作通信系统模型45-47
- 4.2 OFDM全双工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技术原理47-51
- 4.2.1 OFDM全双工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等效中继48-49
- 4.2.2 OFDM对抗剩余自干扰的矩阵分析49-51
- 4.3 最优放大因子消除符号拖尾51-53
- 4.4 仿真结果53-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5
- 作者简介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国志;曾崇;陈昌旺;;一种抗干扰性强的全双工串行多机通信接口[J];适用技术市场;2001年03期
2 张丹丹;王兴;张中山;;全双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年08期
3 熊劲松;单频全双工移动通信[J];现代通信;1997年01期
4 倪建军;李涛;王建宇;;基于TLK2711的高速串行全双工通信协议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年10期
5 万成杰;张春;林进佳;彭琪;;一种基于IEEE802.15.4的单信道全双工MAC协议[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4年01期
6 陈燕俐;Windows 2000下全双工串口驱动程序的开发[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年09期
7 李敏 ,孟臣;SA68D21 DL全双工无线数传报警模块及其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3年07期
8 王兰勋;王凤先;;基于CPLD的全双工扩展串行口设计[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年01期
9 朱志清;;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全双工串行口通信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12年03期
10 王甲池,闵思鹤,江太辉,周琼华;一种新型双线全双工数字电话机[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聪仁;钟文荣;胡晓毅;;嵌入式系统中纯软件全双工串行口的实现[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张从力;赵光;段其昌;;基于四基线制RS-485现场全双工语音通信的设计[A];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凯;全双工LTE数字自干扰时频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超;单频全双工MIMO系统及多用户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鹏程;高频谱效率的全双工通信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4 龚家乐;全双工蜂窝网络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王闯;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中干扰对齐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6 孙彦旭;LTE同频同时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抵消级联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悦;OFDM全双工中继抑制环路干扰的协作传输方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罗馨逸;全双工通信系统收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韩明超;基于单天线架构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的全双工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黄怀玉;基于随机几何的全双工无线网络容量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2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3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