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室内定位系统L波段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18 04:44

  本文关键词:室内定位系统L波段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室内定位系统 L波段 超外差 射频前端 本振


【摘要】:室内定位系统在大型超市、大型仓库以及地下停车场等环境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能够基于位置信息进行防护和监测。针对这样的市场潜在需求,可以设计一套由四个发射机和一个接收机组成的室内定位系统硬件平台。L波段射频前端作为室内定位系统硬件平台的重要组成,其设计和实现是整体系统完成的必要前提。所以需要充分理解该室内定位系统对于射频前端的技术指标要求,研究射频链路中的组成结构,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滤波器广泛应用于射频链路中,其性能参数直接决定了整个射频前端的性能。滤波器在链路中用于抑制无用信号,选通有用信号,它对定位系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从滤波器着手,分析了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指标,阐述了滤波器S参量应用于网络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系统对于射频前端的技术指标要求,选用超外差接收机体系结构,完成了射频收发通道的参数分配和芯片选型,包括通道上所用到放大器、滤波器以及混频器等,确立了L波段射频收发通道的方案。通过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行为级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进而完成了射频收发通道的电路设计。另一方面,本文以锁相频率合成技术为基础,采用集成压控振荡器(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VCO)的锁相芯片,设计了本振(Local Oscillator,LO)模块。本振模块在系统中用于提供收发通道上下变频的本振信号,也是射频前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完成了L波段射频前端以后,还通过搭建合理的测试平台对硬件模块进行了各项指标的验证。测试指标包括链路增益、杂谐波抑制、输入输出频率以及动态范围等。分析了所得测试数据符合设计技术指标要求,还通过系统连通性测试验证了硬件模块的可靠性。所以本文完成了基于室内定位系统的L波段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室内定位系统 L波段 超外差 射频前端 本振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发射机体系结构10-11
  • 1.2.2 接收机体系结构11-12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 论文章节安排13-14
  • 第2章 射频滤波器综合理论研究14-23
  • 2.1 引言14
  • 2.2 射频滤波器基本理论14-20
  • 2.2.1 射频滤波器的技术指标14-15
  • 2.2.2 射频滤波器的设计过程15-20
  • 2.3 滤波器网络的S参量20-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L波段射频收发通道的设计23-39
  • 3.1 引言23
  • 3.2 射频收发通道的技术指标23-27
  • 3.2.1 主要技术指标定义23-25
  • 3.2.2 室内定位系统射频前端技术指标要求25-27
  • 3.3 L波段射频收发通道方案设计27-33
  • 3.3.1 收发通道的芯片选型与链路原理设计28-30
  • 3.3.2 收发通道的ADS仿真分析30-33
  • 3.4 射频收发通道的电路设计33-37
  • 3.4.1 微带线设计33-34
  • 3.4.2 偏置电路设计34-35
  • 3.4.3 PCB制板35-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射频前端本振模块的设计39-49
  • 4.1 引言39
  • 4.2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39-41
  • 4.2.1 锁相频率合成原理39-40
  • 4.2.2 锁相频率合成的关键指标40-41
  • 4.3 HMC830主要性能和工作原理41-42
  • 4.4 本振模块的硬件设计42-45
  • 4.4.1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43
  • 4.4.2 STM8单片机电路设计43-44
  • 4.4.3 整体电路设计44-45
  • 4.5 本振模块的软件设计45-48
  • 4.5.1 SPI总线配置时序45-46
  • 4.5.2 基于STM8的片上编程46-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射频前端的测试与分析49-58
  • 5.1 引言49
  • 5.2 PI型衰减调试电路49-50
  • 5.3 射频前端测试平台搭建50-53
  • 5.3.1 测量仪器50-51
  • 5.3.2 测试原理51-53
  • 5.4 测试结果分析53-57
  • 5.4.1 本振模块测试数据53-54
  • 5.4.2 收发通道测试数据54-56
  • 5.4.3 室内定位系统点对点收发测试56-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霜;;UltraCMOS Global 1可重构射频前端将促成单一平台设计[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4年05期

2 路超,李永明;非接触式IC卡射频前端电路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2年03期

3 郑健;戎蒙恬;;射频前端技术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04年01期

4 彭奇斌;张晓林;张超;李春宇;;双频GNSS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J];遥测遥控;2007年05期

5 孙海峰;刘琦;;宽带大动态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3期

6 许永生;游淑珍;俞惠;李小进;石春琦;赖宗声;;一种低噪声高线性度射频前端电路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6年02期

7 盛君;马真;陈毅华;陆毅;蒋乐;韩晓新;;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的仿真设计[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姜海玲;;复杂电磁环境下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3年07期

9 鲁帆;刘治甬;;一种超外差接收机的射频前端设计[J];舰船电子对抗;2013年04期

10 李琛;赵宇航;陈龙;刘军华;廖怀林;;医疗内窥检查超低功耗电感复用射频前端芯片设计[J];中国集成电路;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磊;陈名松;;低噪声、高线性射频前端的设计[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曾庆远;刘镰斧;;基于RF前端芯片EM4095的RFID阅读器设计[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晓岚;白凡;王兆瑞;;C波段可变频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研究[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7 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3年

4 易观理;李莉;刘海涛;;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系统接收机射频前端的研究[A];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与涂装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李江;周科;周健义;;应用于ROF射频前端的室外双向放大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6 徐红波;;基于GSM接收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研究[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7 汤静;许灵军;张平;沈树群;;基于MIMO的B3G射频前端设计[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华高推出集成射频前端模块[N];人民邮电;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自成;L波段高动态范围接收机前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兵;多模兼容卫星导航接收机射频前端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敏;CMOS射频前端电路设计中的低噪声、高线性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万求真;低压低功耗CMOS收发机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郭兴龙;基于RF MEMS技术的微波接收前端关键部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显富;宽频段MIMO系统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迎春;同频同时全双工LTE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文豹;Ka/Ku波段收发信机射频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兆彬;VHF跳频电台发射机射频前端研究及实现[D];复旦大学;2014年

5 万君磊;目标模拟器X波段宽带射频前端的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蒋小强;软件无线电射频前端的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东明;高性能多通道射频前端的设计与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欧阳伟忠;六端口测距系统射频前端研究与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9 汪公师;宽带WLAN多天线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先勤;BGAN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射频前端器件的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3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53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