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振动误差分析及补偿方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视频合成孔径雷达振动误差分析及补偿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合成孔径雷达(SAR) 高帧率 振动误差 运动补偿
【摘要】:视频合成孔径雷达(Video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Vi SAR)具有成像帧速快、分辨率高等优点,对近距运动目标的精细侦查和定位有迫切应用需求。相比微波段SAR成像系统,Vi SAR载波波长短,平台的微小振动会引起回波信号相位的显著变化,常常导致图像无法聚焦,使得Vi SAR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展Vi SAR运动误差分析及其补偿技术的研究。该文分析结果表明,载机平台在飞行方向的振动和在斜距方向的低频振动对成像结果影响较小,而在斜距方向的高频振动对成像结果影响较大,要求补偿精度较高。鉴于Vi SAR运动补偿的特殊性,该文提出一种运动补偿方案,可以满足Vi SAR成像中的补偿精度要求,最后,通过Vi SAR成像仿真实验,初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运动补偿方案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高帧率 振动误差 运动补偿
【基金】:国家863项目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58
【正文快照】: 1引言在现代战争环境中,利用无人机等小型飞行平台,对敌方坦克、步兵车和小股作战部队等地面动目标实施全天时、全天候地精确跟踪打击,是一种科学战胜敌军的重要军事手段。为了保证准确有效地追踪目标,低空飞行器必须装备现代化的图像感知设备来探测和识别这些可疑目标,并对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大地,丁赤飚;一种用于条带式SAR的自聚焦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9期
2 谭鸽伟;邓云凯;;机载SAR的运动误差的二维空变性及其补偿[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双喜;孙光才;周峰;刘艳阳;邢孟道;;一种基于子孔径自聚焦的高频运动误差估计和补偿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12期
4 李增局;吴谨;刘国国;朱炳祺;;振动影响机载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初步研究[J];光学学报;2010年04期
5 杨建宇;;雷达技术发展规律和宏观趋势分析[J];雷达学报;2012年01期
6 马萌;李道京;杜剑波;;振动条件下机载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处理[J];雷达学报;2014年05期
7 林华;;无人机载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析与仿真[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丁赤飚;吴一戎;梁兴东;;一种用于条带式RD算法的组合实时PGA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5期
2 王晓光;王治强;杨新;刘薇;;柔性基线抖动对星载双天线InSAR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5期
3 杨泽民;孙光才;邢孟道;保铮;;基于多通道联合自聚焦技术的机载三维SAR运动补偿[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7期
4 李今明;胡以华;李今山;冷蛟锋;;星对星SAL成像中的振动误差分析[J];光电工程;2011年05期
5 李茜;徐晟;刘少聪;王高;;太赫兹波对抗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探讨[J];光电技术应用;2011年02期
6 徐显文;洪光烈;凌元;胡以华;舒嵘;;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振动相位误差的模拟探测[J];光学学报;2011年05期
7 洪光烈;郭亮;;线振动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的影响分析[J];光学学报;2012年04期
8 吕旭光;郝士琦;冷蛟锋;蔡晓春;;基于自适应窗的合成孔径激光雷达联合时频成像方法[J];光子学报;2012年05期
9 赵志龙;吴谨;李斐斐;杨兆省;;条带模式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振动目标成像的计算与仿真[J];光学学报;2012年08期
10 吕旭光;郝士琦;冷蛟锋;赵楠翔;;基于时频分析的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晋祥;杨建宇;;军用红外成像探测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新;机载SAR实时成像处理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年
2 周峰;机载SAR运动补偿和窄带干扰抑制及其单通道GMTI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燕平;单/双基SAR成像和运动补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夏猛;多通道SAR系统地面运动目标信息获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文超;双基地前视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柴守刚;运动目标分布式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张倩;伺服转台的非线性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涛;基于实测数据的机载SAR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许伟峰;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刘县;SAR图像超分辨率重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郭宇荃;平飞正侧视双基地SAR参数估计与运动补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建阳;高分辨SAR成像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郑超;合成孔径雷达宽带信号合成与系统误差校正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冯林高;数字阵列雷达DBF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胡晓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系统空变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方毅;机载面阵成像激光雷达的图像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石韵;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雷达显控终端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二可;谭怀英;郭建明;;美国导弹防御地基雷达的发展现状[J];兵器知识;2010年02期
2 宋万忠;无人机载毫米波合成孔径雷达技术[J];电讯技术;2002年06期
3 张蕾;;国外无人机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09年07期
4 周荫清,徐华平,陈杰;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3年S1期
5 周峰;邢孟道;保铮;;一种无人机机载SAR运动补偿的方法[J];电子学报;2006年06期
6 周万幸;;天波超视距雷达发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1年06期
7 郭智,丁赤飚,房建成,吴一戎,朱敏慧;一种高分辨率机载SAR的运动补偿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2期
8 邱晓晖,Heng Wang Cheng Alice,Yeo Siew Yam;ISAR成像快速最小熵相位补偿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10期
9 孟大地,丁赤飚;一种用于条带式SAR的自聚焦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09期
10 李道京;汤立波;吴一戎;丁赤飚;;顺轨双天线机载InSAR的地面运动目标检测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斌;THz频段SAR成像及微多普勒目标检测与分离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显裕;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军用探测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1期
2 吴自强;美国空军演示合成孔径雷达吊舱[J];现代电子;2002年03期
3 刘宇,杨汝良;合成孔径雷达实时转置存储的实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3年08期
4 巫胜洪;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福宝,刘杰,刘少龙,王黎明;一种合成孔径雷达的快速数据处理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6 孙云辉,赵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措施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4年04期
7 张永军,李彩萍;合成孔径雷达模糊度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9期
8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干扰效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9 张利;邓喀中;黄国满;余海坤;徐克科;;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几何处理方法对比实验研究[J];海洋测绘;2006年03期
10 王兵;;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干扰技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光沿;;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祥坤;张云华;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的近空间平台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3 陈浩;于小红;;空间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及其抗干扰技术[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高莉;;浅述合成孔径雷达新技术的发展[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志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及发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唐智;周荫清;李景文;;曲线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崔海英;张祥坤;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星载实现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刘志刚;张伟;陈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展与趋势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9 张嵬;;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金星表面形貌成像覆盖性分析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10 叶伟;贾鑫;刘树贤;;编码调频斜率合成孔径雷达信号抗干扰仿真[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伟武;一磅重纳米合成孔径雷达问世[N];中国航空报;2006年
2 士元;“X卫星”多视角观测转眼不转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陈晓阳 林迟迟;无人侦察的“梦幻组合”[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庞之浩;SAR—X:德探测卫星全球测高[N];中国国防报;2007年
5 拉德哈克瑞斯纳·劳(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会)本报编译 王寒;以色列暗助印度太空军事能力[N];世界报;2009年
6 徐英淑;以先进的雷达开拓遥感应用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7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张利文 记者 张晓祺;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一号”C卫星[N];解放军报;2012年
9 天兵;“宇宙-地中海”系列卫星构建空中情报侦察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新文;以色列精心编织“天网”[N];中国国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广民;数字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2 唐波;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3 张祥坤;高分辨率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4 王新民;合成孔径雷达原始回波模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5 魏青;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与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甘荣兵;合成孔径雷达对抗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肖疆;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年
8 朱志臻;基于压缩感知的合成孔径雷达相关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陈琦;机载斜视及前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10 杨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与极化干涉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世超;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1年
2 任冬晨;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3 王浩;地面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耿柳;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运动目标轨道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陆朋;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6 倪燕;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高建卫;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闫大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监测地表沉降应用中的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普实;阶跃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实验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阎铭志;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0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6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