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P场景下的移动管理和口令更新方法
本文关键词:UIP场景下的移动管理和口令更新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身份和位置分离网络 UIP方案 移动管理 口令更新
【摘要】:在传统网络架构中,IP地址既作为主机的身份标识,又作为主机的位置标识,即IP地址存在语义重载问题。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IP地址语义重载问题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愈发凸显,尤其体现在移动性、多宿主特性、安全性方面。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被广泛用来解决IP地址语义重载问题。UIP(User Identity Protocol)方案是一种基于主机的身份与位置分离思想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以用户作为通信主体,在主机协议栈的传输层和网络层之间增加UIP层用以实现身份标识与位置标识的映射和转换。此外,研究人员提出了UIP场景下的接入认证方法,实现身份认证的同时,形成了完整的密钥层次。在UIP场景下,域间切换和口令更新等行为将会频繁发生,亟需提出相关的安全协议保证安全、高效完成上述工作。然而,传统的移动管理方法和口令更新方法不能满足UIP场景的业务需求和安全需求。例如,在移动管理方法方面,相关研究认为802.11r协议面临DoS攻击和AP假冒攻击。此外,传统的方法只能保证口令更新过程的安全,无法满足UIP场景下口令更新需要同时完成密钥层次更新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UIP方案及UIP场景下的接入认证技术展开了深入学习,对UIP方案涉及到的路由过程、协议步骤、密钥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传统的移动管理技术和口令更新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适用于UIP场景的移动管理方案和口令更新方案。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UIP场景下的移动管理方法,该方法与UIP场景下的接入认证方法相辅相成,该方案由认证端首先发起切换触发消息,用1.5轮实现了实体间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保护了认证端免受DoS攻击,为设备的移动管理提供安全、高效的方法。2.提出了一种UIP场景下的口令更新方法,该方法与接入认证过程相结合,在实现口令更新的同时,完整了接入认证过程,不需要用户在口令更新之后重新登录。此外,会话密钥的更新过程耗时非常短,口令更新之后,完成了整个UIP框架中密钥层次的更新。3.对所提出的移动管理方法和口令更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安全分析,对UIP场景及所提方法进行了原型实现,并部署实验环境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高度可行性。
【关键词】:身份和位置分离网络 UIP方案 移动管理 口令更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符号对照表10-11
- 缩略语对照表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18-19
- 1.4 论文结构安排19-22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22-36
- 2.1 UIP:一种身份和位置分离方案22-26
- 2.1.1 UIP方案的业务与安全需求22-23
- 2.1.2 UIP方案的架构23-25
- 2.1.3 UIP方案的路由过程25-26
- 2.2 UIP场景下的接入认证方法26-29
- 2.2.1 接入认证的业务与安全需求26-27
- 2.2.2 UIP场景下的接入认证方法27-29
- 2.3 移动管理相关方法29-31
- 2.3.1 802.11r协议29-30
- 2.3.2 802.11r协议分析30-31
- 2.4 口令更新相关方法31-34
- 2.4.1 一种常用口令更新方法31-33
- 2.4.2 口令更新方法分析33-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UIP场景下的移动管理方法36-44
- 3.1 移动管理方法的设计目标36-38
- 3.2 移动管理方法的协议设计38-42
- 3.2.1 设计思想38
- 3.2.2 SLS域内切换38-41
- 3.2.3 SLS域间切换41-42
- 3.3 移动管理方法的协议分析42-43
- 3.4 本章总结43-44
- 第四章 UIP场景下的口令更新方法44-54
- 4.1 口令更新方法的设计目标44-45
- 4.2 口令更新方法的协议设计45-50
- 4.3 口令更新方法的协议分析50-52
- 4.4 本章总结52-54
- 第五章 原型实现与实验部署54-66
- 5.1 UIP原型实现54-59
- 5.1.1 实验测试网络拓扑54-55
- 5.1.2 网元架构设计55-57
- 5.1.3 协议的具体实现57-59
- 5.2 UIP实验部署59-64
- 5.2.1 实验环境介绍59-60
- 5.2.2 实验情况分析60-64
- 5.3 本章小结64-66
- 第六章 总结66-68
- 6.1 已有工作总结66-67
- 6.2 未来研究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 作者简介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宏成,张光昭;移动IP的预测移动管理[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2年02期
2 张敏,彭春江;移动管理技术探讨[J];江西通信科技;2004年01期
3 姜爱全,赵阿群;支持服务区分的自适应移动管理方案[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黄薇;吴伟陵;;空间因特网的移动管理[J];无线电工程;2005年12期
5 李卫忠;;讯宝:畅想“移动管理之道”[J];微型机与应用;2006年05期
6 王海涛;于英梅;;移动管理概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9期
7 何晓英,雷振明;全IP网络中的分层移动管理结构[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03期
8 王胜灵,刘国荣,沈钧毅,侯义斌,黄建辉;移动IPv6中的一种分布式动态型微移动管理方案[J];软件学报;2005年07期
9 黄开枝;邬江兴;;第四代无线网络中的移动管理协议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19期
10 费强;吴慧莲;邓亚平;;一种平衡负载的分布式动态型微移动管理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海鹏;张根度;;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和移动IP中移动管理研究[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李颉;;多媒体移动通信网的移动管理(英文)[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焦燕鸿;侯自强;张宇;;Mobile SIP与Mobile IP的比较[A];200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焦燕鸿;侯自强;张宇;;Mobile SIP与Mobile IP的比较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霍娜;企业移动管理不再是孤岛[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
2 庄光平;移动管理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熊雯琳;瑞星发布企业移动管理系统[N];电脑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苗莎莎;内蒙古移动管理创新再出新成果[N];人民邮电;2013年
5 记者 邓小扬;广东移动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N];民营经济报;2008年
6 编译 乐天;企业移动管理平台选型五原则[N];计算机世界;2014年
7 陈翔;M-ERP:拇指掌控企业[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8 张振;用友发布企业移动管理业务线策略[N];电脑商报;2007年
9 郑欣;福建移动管理创新促进梦网发展[N];人民邮电;2004年
10 通讯员 丁玲玲 记者 徐冰;大泽流韵·畅通移动[N];人民邮电;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伟征;移动IP中的移动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2 Muhammad Zubair;未来网络中跨层设计和分布式增强的移动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李世梁;光纤无线混合网的移动管理和包乱序处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李明;IP网络中移动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卓坤;基于地理位置的区域位置栅格移动管理实现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鑫;UIP场景下的移动管理和口令更新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彦迪;企业移动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凌平;移动IP的分布式移动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瑞林;MANET网络中移动管理机制的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鲍晨;中国铁路客运移动管理系统的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吴永德;无线mesh网络移动管理问题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8 卜璐璐;移动Ad Hoc网络的互联及移动管理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焦晋科;基于XMPP的车辆二级维护移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鲁飞;基于TD-LTE石油专网移动管理实体MME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7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7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