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短波跳频的主动重传机制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04:20

  本文关键词:基于短波跳频的主动重传机制仿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短波建链 信道质量评估 分集合并 跳频序列 信道选择


【摘要】:短波选频是短波远距离通信的重要技术要点与难点,由于电离层反射电波具有明显的窗口效应,并且可用频率窗口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早期的通信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的手动操作来选择频率、更换频率,因此,相对来说过程比较繁琐并且效率低下。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更新,出现了第二代短波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相继实现了自动链路建立、自动链路保持、链路质量分析等功能,使短波建链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这一系列建链技术在时间上的开销是比较大的,量级达到秒级。考虑到一种现实的情况,即通信双方在某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需要传输一帧比较短的紧急实时数据,在这种条件,信道的探测和链路建立消耗的时间比较长,不能满足这种实时短数据传输要求,因此,论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省去信道探测和链路建立的基于跳频的短波稳健传输技术。首先,介绍了短波通信的基本特点、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重点说明了现有的第二代短波通信和第三代短波通信的链路建立过程和特点。其次,搭建了基带仿真环境,给出了仿真流程图,分析讨论了信道编码、交织、调制、信道选择、均衡、合并等关键技术,重点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频率分集的软信息合并机制。然后,描述了短波通信中信道质量评估技术,并对基于LMS算法的信噪比评估算法给出说明,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信噪比和误帧率双重匹配的信道质量评估方法。随后,对仿真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对四个信道综合性能和每个单一信道的传输性能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吞吐量、平均重传次数、误帧率的性能,对比分析了不同波形之间的性能及合并与不合并的性能,讨论了分集合并算法对本系统的影响。最后,对跳频序列的设计进行了说明。介绍并仿真了基于素数序列的宽间隔非重复扫描跳频序列和基于压缩映射的随机跳频序列的两种设计方法。
【关键词】:短波建链 信道质量评估 分集合并 跳频序列 信道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对照表11-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短波通信概述14-15
  • 1.1.1 短波通信简介14
  • 1.1.2 短波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14-15
  • 1.2 短波通信链路建立技术15-18
  •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18-20
  • 第二章 物理层框架及其仿真描述20-30
  • 2.1 仿真具体流程20-22
  • 2.1.1 仿真框架流程图20
  • 2.1.2 帧生成20-22
  • 2.2 信道选择22-23
  • 2.3 信道估计23
  • 2.4 均衡与合并技术23-26
  • 2.4.1 均衡技术24-25
  • 2.4.2 合并技术25-26
  • 2.5 译码26
  • 2.6 传输波形设计及仿真参数的设定26-28
  • 2.7 小结28-30
  • 第三章 基于信噪比与误帧率双重匹配的信道质量评估技术30-38
  • 3.1 短波信道环境简介30-31
  • 3.2 基于LMS算法的信噪比评估31-35
  • 3.3 基于信噪比与误帧率匹配的短波信道评估35-36
  • 3.4 小结36-38
  • 第四章 跳频主动重传系统仿真性能分析38-52
  • 4.1 四个信道仿真综合性能分析38-43
  • 4.1.1 吞吐量分析39-41
  • 4.1.2 平均重传次数分析41-43
  • 4.2 单个信道性能分析43-48
  • 4.3 合并算法性能分析48-50
  • 4.4 小结50-52
  • 第五章 跳频序列设计及跳频同步方案52-66
  • 5.1 基于素数序列的宽间隔非重复扫描跳频序列52-55
  • 5.2 基于压缩映射的随机跳频序列55-61
  • 5.2.1 压缩映射算法56
  • 5.2.2 映射表初始化56-57
  • 5.2.3 映射表更新57-58
  • 5.2.4 仿真结果58-61
  • 5.3 基于盲接收技术的跳频同步方案61-64
  • 5.3.1 盲接收与波段划分61-63
  • 5.3.2 盲接收下的同步方案63-64
  • 5.4 小结64-66
  • 第六章 结束语66-68
  • 参考文献68-70
  • 致谢70-72
  • 作者简介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涛,张保会,丁士长;跳频技术在电力线通信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05期

2 屈玉贵;吴明立;孙庭波;赵保华;;无线网宽间隔跳频及其性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14期

3 寇蔻;刘开华;刘琰;;虚拟仪器技术在蓝牙跳频教学实验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02期

4 肖正安;;蓝牙跳频算法的改进与仿真[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5 于龙;毛虎荣;;动态正交的跳频异步组网性能分析[J];电讯技术;2010年09期

6 杨波;姚艳超;;跳频异步组网捕获新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0年17期

7 刘幸福;;差分跳频技术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3年02期

8 归绍升;;简论跳频技术[J];电子技术;1980年11期

9 张垦 ,高少华;跳频技术[J];通讯产品世界;1996年07期

10 ;香港电讯引进全球首例智能跳频技术[J];广东金融电脑;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国强;谢志远;;基于跳频技术的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壮丽;毛玉明;;基于快速跳频的一种组网方式[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毅;姚富强;刘忠英;;一类无误码扩散差分跳频映射构造[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金涛;;蓝牙自适应跳频技术的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杨裕亮;何遵文;匡镜明;;差分跳频转移函数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童峰;许肖梅;陈东升;;一种浅海信道跳频水声调制解调系统[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于长松;王建平;侯玉兵;;GSM跳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建议[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王军明;何加铭;曾兴斌;郑庆辉;;基于RS码的跳频系统设计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9 王晶;李署坚;姚恺;王康;;基于Simulink的扩跳频系统仿真及抗干扰性能分析[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10 邓天乐;朱雪田;周正;;一种适合UWB的智能跳频多址接入思想[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学俊;跳频技术战场应用引人注目[N];解放军报;2003年

2 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鹏;Flash-OFDM技术魅力何在?[N];通信产业报;2005年

3 ;GSM网络跳频技术的应用(未完待续)[N];通信产业报;2001年

4 ;GSM射频跳频与基带跳频[N];人民邮电;2000年

5 ;蓝牙技术的射频单元[N];人民邮电;2001年

6 高悦;中庸看蓝牙[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7 周建军;“蓝牙”——无线通信新贵[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雅辉;分集差分跳频抗干扰及衰落性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熊俊俏;多载波短波差分跳频通信技术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屈晓旭;抗干扰抗截获差分跳频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建涛;基于时频分析的跳频信号参数估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邓洪敏;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混沌跳频和功放预失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程卓;认知差分跳频通信网络抗干扰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锦华;低复杂度的跳频连续相位调制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冯涛;基于时频分析的跳频通信侦察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曾琦;新型跳频多址接入系统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贺志毅;合成宽带毫米波雷达导引头的理论及实现[D];航天第二研究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曙晖;跳频信号参数估计相关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刘艺;跳频自组网同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华波;基于FPGA的短波跳频干扰机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方来旺;基于电压预置方法的高速跳频源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许锦;消息驱动跳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尹飞;一种宽带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及相关模块FPGA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牛宏伟;基于认知的高可靠通信中扰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史健康;基于短波跳频的主动重传机制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新芳;跳频技术在船用通信设备上的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王鹏;跳频同步技术研究与基带帧结构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2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092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a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