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力线通信的CMOS模拟前端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用于电力线通信的CMOS模拟前端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力线通信 模拟前端 低噪声放大器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摘要】:电力线通信(PLC)技术可通过传输电力的相同路线传输数据,从而可为各种应用提供低成本通信介质,该技术也可以用于同轴电缆、电话线等媒体来传输。PLC通过取消设备互联所需的其他连线,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系统成本,减少构建新的通信网络的支出,提高可靠性,同时还可在其他联网成本高昂的环境下实现高效通信。然而,电力线自身噪声较大,需要高稳健架构确保数据可靠性。接收发送器(Transceiver)作为整个电力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接口模块,随着CMOS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开发。电力线通信模拟前端收发器的第一级通常为低噪声放大器(LNA),本文结合R-2R结构电阻衰减器,以全差分差动放大器为核心模块,设计了一款可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基于SMIC 0.18um CMOS工艺的仿真结果显示,其增益动态范围为12dB,3dB带宽大于100MHz,最大增益处输入1dB压缩点、输入三阶交调点分别为2.91dBm、12.91dBm,20MHz处的输入参考噪声为2.297 nV/ Hz~(1/2),在0V~3.3V的输入共模电压变化范围内第一级输出共模电压稳定不变,3.3V供电电压下的功耗为43mW。同样,作为收发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模块,自动增益控制(AGC)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可变增益放大器(VGA,Variable Gain Amplifier)。本文采用二进制权转换和增益可配置技术设计了一个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其增益与工艺、温度变化无关,在保持较小增益误差的同时将dB-线性增益范围扩大一倍。采用SMIC 0.18um CMOS工艺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PGA的dB-线性增益动态范围为42dB(-21dB~21dB),增益误差小于±0.54dB,最大增益处的3dB带宽为60MHz、噪声系数小于15dB,输入1dB压缩点(P1dB)和输入三阶交调点(IIP3)的变化范围分别是-9.2dBm~0dBm和-5dBm~17.4dBm,0~100℃的温度变化范围内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0.85dB,3.3V电源电压下消耗的平均电流为2.1mA。
【关键词】:电力线通信 模拟前端 低噪声放大器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3.6;TN43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符号对照表12-13
- 缩略语对照表13-16
- 第一章 绪论16-24
- 1.1 电力线通信16-18
- 1.1.1 电力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6
- 1.1.2 电力线通信的分类、优势和应用领域16-18
- 1.2 用于电力线通信的CMOS模拟前端18-20
- 1.2.1 电力线信道的特点18-19
- 1.2.2 CMOS模拟前端概述19-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23
- 1.3.1 低噪声放大器20-21
- 1.3.2 可变增益放大器21-23
- 1.4 论文结构23-24
- 第二章 噪声理论与非线性失真24-40
- 2.1 噪声理论24-34
- 2.1.1 噪声的数学表达24-25
- 2.1.2 电路中的噪声类型和特点25-31
- 2.1.3 噪声在电路中的表示31-34
- 2.2 非线性失真34-38
- 2.2.1 非线性特性34-35
- 2.2.2 非线性失真对电路的影响35-37
- 2.2.3 多级非线性级联特性37-38
- 2.3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低噪声放大器40-66
- 3.1 低噪声放大器常见结构和原理40-48
- 3.1.1 输入端并联电阻的共源放大器结构40-41
- 3.1.2 共栅放大器结构41-42
- 3.1.3 并联—串联反馈放大器结构42-45
- 3.1.4 源简并电感型共源放大器结构45-46
- 3.1.5 噪声抵消结构46-48
- 3.2 可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48-60
- 3.2.1 电阻衰减器48-50
- 3.2.2 全差分差动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50-59
- 3.2.3 完整的可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59-60
- 3.3 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60-65
- 3.4 本章小结65-66
- 第四章 可变增益放大器66-90
- 4.1 自动增益控制环路基础66-71
- 4.1.2 AGC环路稳定时间67-69
- 4.1.3 检测器69
- 4.1.4 环路滤波器69-71
- 4.2 VGA常见结构和原理71-76
- 4.2.1 闭环结构的VGA71-72
- 4.2.2 基于负载可变的VGA72-73
- 4.2.3 基于跨导可变的VGA73-76
- 4.3 基于CMOS工艺的指数函数实现方法76-78
- 4.3.1 寄生三极管技术76
- 4.3.2 弱反型区的MOS管技术76
- 4.3.3 CMOS伪指数函数76-78
- 4.4 二进制权可配置可编程增益放大器的设计78-85
- 4.4.1 二进制权指数增益控制模块的设计78-82
- 4.4.2 增益可配置设计82-85
- 4.5 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85-89
- 4.6 本章小结89-9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90-92
- 5.1 总结90
- 5.2 展望90-92
- 参考文献92-96
- 致谢96-98
- 作者简介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汇;我国也能通过电力线上因特网了[J];广东通信技术;2002年01期
2 ;我国也能通过电力线上因特网了[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2年03期
3 宿建光;电力线通信的当务之急是各方携手共同推动[J];通信世界;2005年21期
4 王周益,叶云,刘继兴;电力线通信标准化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05年03期
5 刘毅敏;李华;;电力线通信及仿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0期
6 Ashish Garg;Angad Singh Gill;;如何设计可靠的电力线通信[J];电子设计技术;2011年08期
7 唐军;谈谈电力线通信[J];现代通信;2002年04期
8 周经国,武斌;电力线上网竞争力强[J];中国传媒科技;2002年10期
9 吴娟,薛时光,汪敏;家用电力线联网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2年06期
10 刘洪滨;邹志慧;;电力线组建宽带局域网的应用[J];智能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维;林维明;;电力线通信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晓胜;宋其涛;徐殿国;;基于蚁群算法的电力线通信组网模型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周岩;张相军;刘晓胜;徐殿国;;面向信息安全的宽带电力线编码系统设计[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董论;赵宇明;郭静波;王赞基;;一种配电网电力线高速通信技术[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5 沈鑫;曹敏;陈建霖;王昕;;基于DS2芯片组电力线宽带通信距离测试和建模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廖e,
本文编号:111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1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