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应用于超宽带系统的射频发射前端的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30 20:01

  本文关键词:应用于超宽带系统的射频发射前端的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超宽带 发射机 射频前端 混频器 驱动放大器


【摘要】:本文概述了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通过与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展现了超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势所在。通过分析现有超宽带发射机的基本结构、主要的性能指标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本文发射前端芯片采用零中频结构。它由三部分组成,低通滤波器(LPF)、上混频器(Mixer)以及驱动放大器(DA)。其中低通滤波器采用简单的三阶RC滤波器来实现。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首先明确了整体芯片的性能指标,然后将指标分配到每一个单元模块。为了便于调试及验证整体芯片的性能,驱动放大器进行了单独流片。上混频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变频功能,是发射链路中重要的模块之一。根据指标的要求,确定上混频器采用全差分方式的I/Q正交调制结构。它包括两个双平衡Gilbert结构混频器,并使用带中心抽头的差分电感作做为负载。电感负载可以扩展混频器的带宽,提供较好的宽带性能。电感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后级驱动放大器的输入端电容及走线寄生电容的大小,并将其谐振频率设置在所需要的工作频段上。本文采用全差分的Cascode形式驱动放大器结构,为了与接收机较好的配合,功率增益设置为可调节模式。通过控制不同的偏置电流,可以产生16档的功率增益。驱动放大器的线性度是设计的重点内容,尤其是输出1dB压缩点指标,在1.2V低电压供电条件下,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晶体管的层数以获得更大的输出摆幅。由于本文所设计的芯片需要进行PCB板级键合测试,文章详细讨论了驱动放大器输出端匹配的方法,通过ADS与Cadence将芯片与PCB板进行联合仿真优化输出匹配的性能。本文所设计的超宽带发射前端芯片采用TSMC 0.13μmCMOS工艺。整个芯片版图的面积为1.084×0.795mm2。整个芯片在PCB板上完成验证测试。测试得到的输出1dB压缩点为-5.7dBm@6.8GHz,略低于指标要求,一个主要的原因是PCB板的输出匹配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输出三截点(OIP3)为8.42dBm@6.71GHz,输入三阶截点为2.64dBm@6.71GHz。最大功率增益为5.8dB,可变范围为0-5.8dB。整个PCB测试板的总电流为22mA。
【关键词】:超宽带 发射机 射频前端 混频器 驱动放大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超宽带研究现状8-9
  • 1.3 超宽带通信与其他短距离通信的比较9-11
  • 1.4 论文结构11-12
  • 第二章 超宽带发射前端的系统架构及分析12-20
  • 2.1 超宽带通信系统频谱划分12
  • 2.2 常用发射机的基本结构12-16
  • 2.3 超宽带发射前端电路系统架构16-18
  • 2.4 本章小结18-20
  • 第三章 混频器的基本分析与结构20-28
  • 3.1 混频器的基本分析20-21
  • 3.2 混频器的性能参数21-23
  • 3.2.1 转换增益21
  • 3.2.2 线性度21-22
  • 3.2.3 噪声系数22-23
  • 3.2.4 隔离度23
  • 3.3 混频器的基本结构23-28
  • 第四章 超宽带发射前端上混频器的设计28-36
  • 4.1 电路的基本结构28-29
  • 4.2 电路设计中的一些考虑29-32
  • 4.2.1 转换增益的考虑29-31
  • 4.2.2 偏置电路的考虑31-32
  • 4.3 上混频器的设计流程32
  • 4.4 上混频器模块的后仿结果32-34
  • 4.5 本章小结34-36
  • 第五章 驱动放大器设计过程中的分析36-48
  • 5.1 射频电路中的阻抗匹配36-38
  • 5.2 驱动放大器结构的选择38-42
  • 5.2.1 片内双转单结构的分析38-40
  • 5.2.2 差分结构的分析40-42
  • 5.3 射频放大器的稳定性问题42-43
  • 5.3.1 共源射频放大器的不稳定性分析43
  • 5.4 驱动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43-47
  • 5.4.1 输出功率与功率增益43
  • 5.4.2 效率与功率附加效率43-44
  • 5.4.3 线性度44-46
  • 5.4.4 输入输出驻波比46-47
  • 5.5 本章小结47-48
  • 第六章 超宽带发射前端驱动放大器的设计48-58
  • 6.1 驱动放大器的指标48-49
  • 6.2 差分驱动放大器的设计49-52
  • 6.2.1 共源放大器49-50
  • 6.2.2 电阻负载的Cascode结构放大器50-51
  • 6.2.3 电感负载的Cascode结构放大器51
  • 6.2.4 差分驱动放大器的实现51-52
  • 6.3 驱动放大器的输出匹配52-54
  • 6.4 增益可调及偏置电路的实现54
  • 6.5 驱动放大器的仿真结果54-58
  • 6.5.1 S参数的仿真55
  • 6.5.2 驱动放大器的线性度仿真55-56
  • 6.5.3 不同功率增益的频谱图56-58
  • 第七章 超宽带发射前端芯片的版图设计及测试58-72
  • 7.1 版图设计的基础58-59
  • 7.1.1 版图的匹配58-59
  • 7.2 超宽带发射前端版图的设计59-63
  • 7.2.1 混频器晶体管的四方交叉60-61
  • 7.2.2 混频器偏置电路版图61-62
  • 7.2.3 驱动放大器的四方交叉62
  • 7.2.4 驱动放大器的偏置版图62-63
  • 7.2.5 芯片照片63
  • 7.3 键合测试板的设计63-64
  • 7.4 发射前端芯片的测试结果64-69
  • 7.4.1 1dB压缩点的测试64-65
  • 7.4.2 功率增益的测试65-66
  • 7.4.3 三阶截点(IP3)的测试66-69
  • 7.5 驱动放大器的在片测试结果69-70
  • 7.5.1 S参数测试69-70
  • 7.5.2 1dB压缩点的测试70
  • 7.5.3 三阶截点(IP3)的测试70
  • 7.6 本章小结70-72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8.1 总结72-73
  • 8.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80
  • 作者简介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宇;;超宽带系统中采样门前置电路的仿真与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7年01期

2 李辉;宋耀良;杨余旺;;基于多混沌载波的超宽带系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王锋,李振强,牛忠霞,王映民;超宽带系统等距线阵的方向图[J];计算机仿真;2005年06期

4 曾勇波;周正;;全数字超宽带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J];数据通信;2007年02期

5 杨婷婷;张淑芳;孙忠华;;基于博弈论的协作超宽带系统资源分配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赵为春,刘丹谱,乐光新;多径超宽带系统修正自相关符号同步方案的实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邵世祥;陈丽琴;;一种具有同步跟踪功能的超宽带系统同步方案[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刘敏;颜彪;杨娜;张慧;杨银霞;;基于载波调制的超宽带系统性能的改善[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9年04期

9 周金;赵启大;;啁啾多址的超宽带系统[J];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吴锋;赵德双;王秉中;葛广顶;;压缩感知理论在超宽带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小娟;彭代渊;权伟;;影响超宽带系统的性能因子分析[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邵世祥;陈丽琴;王志君;;一种具有同步跟踪功能的超宽带系统同步方案[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赵为春;刘丹谱;乐光新;;一种多径超宽带系统符号同步方案的实现[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高正隆;;一种用于超宽带系统的平面槽天线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程璐;唐友喜;李少谦;;UWB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实现方法对比[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孙华明;周正;;超宽带系统多用户调制方式分析[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陈晨;张在琛;;1-bit采样超宽带系统接收端方案的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陈军;王蔚婷;;一种适用于MB-OFDM超宽带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及性能仿真[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冯宝荣;岳殿武;王光健;;Nakagami衰落下超宽带系统中空时分组码的性能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郭明喜;沈越泓;;多频段OFDM超宽带系统[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包东智;UWB发展应关注的问题[N];计算机世界;2007年

2 河北电信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包东智;UWB挑战最后一公里[N];通信产业报;2007年

3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正琛 毕光国;两种标准方案角力[N];计算机世界;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芳妮;合作超宽带系统中的资源优化分配和合作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康晓非;超宽带系统中接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杨婷婷;协作超宽带系统资源优化分配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胡君萍;直接序列超宽带系统的脉冲波形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蒙文武;超宽带系统资源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澄;直接序列超宽带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姜晓斐;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吕威;多带正交频分复用超宽带系统信道估计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吕婷婷;宽带脉冲无线电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凯;基于超宽带系统的测距定位及误差校正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翟立伟;应用于超宽带系统的射频发射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3 杨岩岩;认知超宽带系统中频谱抑制方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李斌;超宽带系统中多普勒效应的跟踪与检测[D];浙江大学;2011年

5 谷俊嵘;非相干超宽带系统中的自适应同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刘永冲;脉冲方式的超宽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邸存霞;空时码超宽带系统中信道估计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8 刘芳;超宽带系统中信道估计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闫峥;基于多天线的超宽带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10 孟彩云;超宽带系统定位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9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19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