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软件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软件研究与设计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化的浪潮中,无线通信已经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随之而来的是无线通信对天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套高精度的自动化天线测试系统已是天线研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结合微波暗室测试系统的实际项目描述了一个天线测试系统的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微波暗室测试系统项目的目标是设计并实现一种测量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灵敏度高的自动化远场天线测试系统,通过系统提供的测试软件大幅度简化天线测试的操作,并能够快速和准确的测量天线方向图、主瓣宽度、波瓣宽度、增益等参数。微波暗室中的天线测试系统主要包括转台及伺服系统、测试仪器和控制软件,其中控制软件是整个测试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调用伺服系统和测试仪器来完成整个测试工作。本文在阅读大量资料文献和研究多种天线测试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天线测试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描述了伺服系统和测试仪器的原理和作用,并着重描述了测试系统控制软件的模块设计和具体实现。控制软件的实现共可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转台控制模块、仪器控制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文中结合实际对各个模块及其内部的子模块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描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复杂的天线测试过程通过软件和硬件的配合简化为一种十分简洁方便的操作,使得天线测试工作者不再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只需进行通过简单的操作培训,普通用户即可完成使用该系统完成天线测试功能。除此之外本系统还具有自动生成测试报告、自动备份测试数据等功能上的创新点。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道田;刘刚;施玉林;马军林;张晨新;;微波暗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年03期
2 赵明桂;南京航空学院建成新的微波暗室[J];数据采集与处理;1988年03期
3 刘凤培;;微波暗室的设计[J];航空电子技术;1989年02期
4 李淑华;;一种经济型小型微波暗室的设计方案[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3期
5 葛俊祥,李玉星,,印国泰;大型微波暗室电磁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设计[J];电子学报;1996年12期
6 龚晓刚;王遂学;;一种高性能单反射面柱形紧缩场微波暗室[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师建龙;全厚德;甘连仓;洪军;;微波暗室静区反射电平计算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10期
8 段荣春;微波暗室的设计[J];大连海运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9 易鸣镝;王迪;;微波暗室设计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2年05期
10 王志宇;乔闪;袁宇;皇甫江涛;冉立新;周慧忠;;微波暗室静区性能的测量方法[J];微波学报;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力;张勇虎;欧钢;;小型微波暗室的建设[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2 张章;宋海峰;张志利;岳玉;;微波暗室综合性能论述[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华民;高攸纲;吴钒;焦欣;;微波暗室静区性能的仿真和测量[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旭峰;王宇;王金华;;微波暗室内的天线时延标定技术研究[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6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2年
5 李隽;王振华;;基于微波暗室多天线发射测试环境的DOP值计算方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6 樊勇;全绍辉;;微波暗室紧缩场X波段时域背景分析[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航信;航天信息 微波暗室投入使用[N];中国航天报;2010年
2 岳苗 王辉 李军;打赢天线市场攻坚战[N];中国航天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嘉慧;长方体微波暗室内静区大小的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03年
2 徐耀鑫;微波暗室下多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雷;微波暗室静区反射率电平的设计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丽;微波暗室及其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韩宇;航天XX厂微波暗室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余亚飞;基于ARM的微波暗室测试系统硬件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郭静;微波暗室目标RCS测试方法的研究与试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甘强;微波暗室测试系统软件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朱涛;微波暗室性能测试支架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2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5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