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新型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结构设计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11-09 11:01

  本文关键词:新型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结构设计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硅微陀螺仪 对称 全解耦 双质量 有限元仿真 误差分析


【摘要】:得益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巨大成功,硅微陀螺仪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国防等领域中取得了广泛应用。硅微陀螺仪的主要优点在于微型化、低成本、适于大批量生产,并且在稳定性和高性能上展现出美好前景。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硅微陀螺仪的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获得极大的提升。然而,由于容易受到加工工艺变化和外界环境波动的影响,硅微陀螺仪仍然不能满足诸如导航之类的高性能应用场合。本文以提高硅微陀螺仪的性能为目的,在深入研究硅微陀螺仪的工作机理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双质量和全解耦的结构形式,设计一种全新的硅微陀螺仪,并进行结构仿真和结构优化,同时分析加工工艺和环境干扰对硅微陀螺仪性能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硅微陀螺仪的工作机理和振动特性研究首先对硅微陀螺仪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硅微陀螺仪的基本结构和哥氏效应,并建立了硅微陀螺仪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传统单质量陀螺仪质量-弹簧-阻尼的二阶系统的振动特性、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的振动模态和振型。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硅微陀螺仪的静电驱动和电容检测机理,以及硅微陀螺仪的阻尼特性。(2)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结构方案设计和仿真优化在分析比较硅微陀螺仪主要结构类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完成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支承机构设计、驱动与检测机构设计、全解耦设计、对称双质量设计等,最终分析了所设计的硅微陀螺仪整体结构的特点。之后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分别进行了模态仿真、轴向加速度敏感性仿真、热应力仿真、谐响应仿真和瞬态冲击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不断优化硅微陀螺仪的机构形式和具体尺寸,使得陀螺仪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3)硅微陀螺仪的误差分析分析了所设计的硅微陀螺仪的主要误差来源和表现形式,并阐释了这些误差对硅微陀螺仪性能的影响,针对各误差,给出结构设计中的注意细则和优化方案。首先进行了结构误差分析,主要包括加工误差导致的刚度耦合误差、阻尼耦合误差、梁宽误差和倾角误差加工误差导致的固有频率变化、左右质量和刚度不等对振动幅度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硅微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机电接口模型,并研究了杂散电容对输出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温度变化对硅微陀螺仪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固有频率、品质因数、稳定时间、驱动幅度、机械灵敏度、电容变化灵敏度等参数受温度变化的影响。(4)硅微陀螺仪的制作和实验介绍了硅微陀螺仪的DDSOG加工工艺,并给出硅微陀螺仪的封装步骤。然后对加工出来的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进行了性能测试,主要包括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振动特性测试、标度因数测试、零偏测试和温度特性测试。从初步测试结果来看,本文所设计的新型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在性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训生;王寿荣;;硅微陀螺漂移数据滤波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校生,陈文元,张卫平;磁悬浮转子微陀螺及其悬浮力与稳定性的分析[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3 刘宗林,李圣怡,吴学忠;解耦型静电力闭环微陀螺[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2期

4 黄晓刚;刘武;邵诗逸;陈文元;张卫平;;磁悬浮转子微陀螺电容结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1期

5 邵诗逸;黄晓刚;刘武;陈文元;;磁悬浮转子微陀螺旋转驱动方式研究[J];微电子学;2006年01期

6 邵诗逸;黄晓刚;刘武;陈文元;;磁悬浮转子微陀螺旋转驱动电路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2期

7 刘武;黄晓刚;邵诗逸;陈文元;张卫平;;磁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电容检测系统分析和实现[J];测控技术;2006年01期

8 吴学忠;肖定邦;李圣怡;;自动增益控制在振动式微陀螺驱动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9 张洁;周百令;;一种新颖的z轴硅微陀螺仪信号检测方案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18期

10 吴校生;陈文元;崔峰;;全固态微陀螺的研究进展[J];电子器件;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京;张福学;;硅微陀螺自旋系统的盲信号处理[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安成;罗兵;吴美平;于化鹏;;硅微陀螺数字化双闭环驱动控制方法[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杜世宏;崔燕;;一种硅微陀螺仪的数据采集电路设计[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世宏;崔燕;;一种硅微陀螺仪的数据采集电路设计[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明辉;高世桥;;解耦型微陀螺仪的设计、制作与性能分析[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严平;陈颖;;振动式微陀螺驱动的自动增益控制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严平;陈颖;;振动式微陀螺驱动的自动增益控制算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东升;李邦元;王奇;;角速率微陀螺仪ADXRS401的原理与接口电路设计[A];航空装备保障技术及发展——航空装备保障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谢立强;吴学忠;李圣怡;;相关检测与自动增益控制在音叉式石英微陀螺中的应用[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10 孙伟;何小元;;微陀螺运动图像识别方法的比较与选择[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见习记者 覃秘;华力创通 上马硅微陀螺项目[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立强;基于剪应力检测的新型石英微陀螺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苏剑彬;蝶翼式硅微陀螺静电力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王雄;摇摆质量微陀螺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侯占强;蝶翼式微陀螺零偏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王冠石;电容式硅微陀螺接口ASIC芯片集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旭;石英微陀螺结构优化与制造工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周泽龙;四叶片微陀螺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柳小军;基于FPGA的硅微陀螺仪数字测控电路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汤卫丰;硅微陀螺接口分布参数建模及测控电路优化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范晨;GNSS/MIMU组合导航中微陀螺g敏感性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王谱华;硅微陀螺温度误差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戴波;新型对称全解耦的双质量硅微陀螺仪结构设计与优化[D];东南大学;2015年

8 卢奕鹏;新型压电式固态微陀螺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满海鸥;硅微陀螺的温度特性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邵s餾,

本文编号:1161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61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