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波段射频发射前端设计
本文关键词:C波段射频发射前端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Hartley发射机 射频发射前端 和频抑制
【摘要】:采用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 Act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技术的有源相控阵系统被广泛用于卫星通信、空间监测、导弹防御等军用与民用领域。高集成度、低成本与多功能的射频前端芯片是解决这些需求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随着硅基射频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采用与数字逻辑工艺相兼容的CMOS工艺实现射频前端芯片是AESA集成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发射机结构,重点介绍了C波段收发芯片系统实现方案所采用的Hartley和频抑制发射机的结构及原理,采用0.18μm RF CMOS工艺设计了射频发射前端的各个模块,包括:上变频混频器、有源LC-balun、射频功率放大器、本振单转双电路、±45。移相器和本振驱动放大电路。本文基于Gilbert双平衡混频器采用正交复混频器结构实现和频抑制的功能。采用有源LC-balun的电路结构实现射频差分信号转成单端信号的功能。功率放大器采用AB类单级共源共栅结构来提高功率放大器的反向隔离度,并引入RC负反馈来提高功率放大器的稳定性。在本振单转双电路部分,采用基于共源共栅结构和电容交叉耦合技术的单转双电路结构。采用多相滤波器的方案实现了本振信号由差分向正交差分信号的转换。本文对各模块电路进行了前仿真,版图设计,并结合工艺角和温度进行了后仿真。后仿真结果表明:在3.3V供电电压下,TT工艺角27℃时,射频发射前端工作电流136.95mA,变频增益为17.26dB,输出1dB压缩点为12.09dBm,和频抑制度为46.38dBc,射频端口匹配S22小于-18.36dB,本振端口匹配S33小于-19.16dB,本振到射频端口隔离度大于28.76dBc。本文设计的射频发射前端后仿真结果总体上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可以应用于C波段射频收发芯片。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3;TN4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顺;;克服差转机本振辐射干扰的一种方法[J];电视技术;1991年02期
2 张成龙;全固态电视发射机本振电路分析及故障处理[J];西部广播电视;2002年04期
3 纪实;为什么邻居之间电视机相互干扰?[J];家用电器;1996年12期
4 卢帮维;张运林;;701-C型雷达因本振不稳定造成的故障及其排除[J];广东气象;2006年03期
5 曹新容;;本振泄露对预失真技术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高玉良,彭世蕤,何明浩;雷达稳定本振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张超英,林宗琦;光外差接收系统中的最佳本振功率[J];量子电子学;1988年04期
8 黄碧波;一次双本振C头调星经历[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年10期
9 刘翔;;电视接收机的本振辐射干扰[J];电视技术;1984年03期
10 陈兴华;蔡竟业;任威;杨远望;;单本振二次变频方案浅析[J];电讯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雷;康炜;周健义;;B3G中2.6G移动台的射频中频本振的设计[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朱伟;蒙海瑛;刘军;;宽带PXI射频本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赵歆翔;周健义;;B3G通信系统本振倍频电路的仿真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4 王渡;;低本振宽带混频器[A];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C];1987年
5 郭永瑞;李树彪;;变频器件的测量技术[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 张卫华;试用高斯贝尔双本振C头[N];电子报;2006年
2 河北 王永;也谈《使用同洲3188C接收机遇到的问题》[N];电子报;2006年
3 江苏 李德恩;多星接收的小经验[N];电子报;2004年
4 广东 许世东;双本振Ku高频头特殊故障维修一例[N];电子报;2003年
5 福建 谢道勇;双本振双极化高频头是实现“村村通”的好帮手[N];电子报;2007年
6 广西 宋学强;用双本振高频头收天浪[N];电子报;2007年
7 广西 韦振;嘉洲双本振Ku头的修复[N];电子报;2013年
8 河南 余红建;卫视接收经验几则[N];电子报;2007年
9 河南 王锡麟;一锅共享不是梦[N];电子报;2004年
10 河北 郑秀峰;利用双本振高频头实现老式数字机双星接收[N];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伟;毫米波及太赫兹混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锶惟;微波本振的光纤稳相传输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渠振;基于非本振相干检测的高速光纤通信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孙泰伦;C波段射频发射前端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4 周小闯;DBF本振馈电方式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缪依展;TD-SCDMA系统中的本振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程桂仙;Ka波段通信机前端本振与电源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马雪;宽带无线射频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魏志强;TD-LTE无线综测仪中宽频带合成本振模块设计[D];中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3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19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