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外有源诱饵对抗反辐射导弹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舷外有源诱饵对抗反辐射导弹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辐射导弹 舰载雷达 合成场强 炸点 有源诱饵
【摘要】:舰载雷达系统由多类型雷达组成,在舰艇施放舷外有源诱饵对抗ARM时,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单一辐射源目标.通过分析舰载雷达辐射源工作特性,建立了舷外有源诱偏条件下ARM对舰载雷达的攻击模型.仿真结果表明ARM散落点在舰载雷达周围分布较为密集,仍然对舰载雷达系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作者单位】: 潍坊科技学院教务处;
【分类号】:TN974
【正文快照】: 反辐射导弹(ARM)利用辐射源的辐射信号进行被动寻的进而摧毁目标辐射源,以其对雷达系统的强大压制能力在现代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面舰艇上的舰载雷达系统具有数量多、分布密集等特点,面对ARM的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防御ARM的攻击也是舰艇实现有效防空的保证.施放舷外有源诱饵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道伟;李兴民;;MPRF脉冲多普勒雷达二维单元均值类恒虚警模块仿真[J];教练机;2011年02期
2 谭帆;苏东林;姜铁华;;诱偏反辐射导弹四点源诱饵系统布站仿真[J];信息技术;2005年12期
3 史震;李岩;于秀萍;;多点源作用下反辐射导弹导引信号的形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史震;刘涛;王慧;;沿轨移动辐射源诱偏抗ARM的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赵伟;伞冶;;q-高斯的SOM神经网络在雷达抗干扰效能评估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昂志敏,张晓丰,许正荣;高分辨率雷达近距离下的海杂波建模与仿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7 张春城;盛景泰;葛建军;;改善正侧视机载PD雷达检测低径向速度目标性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朱华邦;邵兵;朱璐;;雷达天线系统隐身方法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朱华邦;洪庆根;杜娟;;火控雷达在有源干扰环境中的作用距离评估[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邱杰;;灵巧噪声干扰本质含义探讨[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智富;脉压雷达信号的识别与参数估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科锋;移变双基地SAR特性与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赵志超;导弹防御雷达网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赖涛;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张志强;相控阵天气雷达强度探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邱航;虚拟战场中复杂场景建模与绘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刚兵;单站无源定位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李宁;双基地高超音速弹载SAR可用性与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陈璇;复合制导武器系统战技指标的融合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龙伟军;机会阵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一兵,吴海训,任大孟;抗反辐射导弹雷达诱饵合成场技术的研究[J];信息技术;2003年12期
2 司锡才,查玉峰;两点源抗反辐射导弹诱偏(骗)技术[J];航空学报;1989年06期
3 张祥,傅由东,石雄,尹以新;多点有源诱饵抗反辐射导弹(ARM)分析[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张向兵,李侠,董鹏曙,花良发;反辐射导弹攻击时雷达生存概率计算法[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文亮,,杨华明;计算机在舰载雷达系统中应用分析[J];雷达与对抗;1994年03期
2 丁兰,陈劭;系统统一触发技术在舰载雷达系统中的应用[J];雷达与对抗;1999年02期
3 徐产兴;舰载雷达纵横谈[J];现代舰船;2003年01期
4 施兆昌;舰载雷达结构设计误区解析[J];电子机械工程;2000年05期
5 谢宇鹏;严建钢;周继广;宋艳波;;反辐射导弹对舰载雷达系统捕捉能力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2年06期
6 魏清新;张婵;;美国海军舰载雷达的研制进展[J];飞航导弹;2013年08期
7 Mark Hewish ,吴素珍;舰载雷达的发展趋势[J];上海航天;1989年03期
8 M.海维希;林军英;;舰载雷达的发展趋势[J];雷达与对抗;1989年01期
9 王永寿;;舰载雷达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飞航导弹;1992年02期
10 陈振邦;;21世纪舰载雷达展望[J];雷达与对抗;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文虎;徐红华;许炎义;;舰载雷达舰员级维修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A];201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2 牛乾;甘春标;杨世锡;;随机不确定风载作用下舰载雷达天线方位轴弯扭耦合动力学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特约通讯员 姜毅邋赵东 本报特约记者 蔡年迟;让“千里眼”更犀利[N];解放军报;2007年
2 郭长博邋王毅 本报特约通讯员 方立华;“小字辈”挑战专家之后[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万海;舰载雷达发现效能概率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军;舰载雷达自动测试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永胜;某舰载雷达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宋博;Mak-VRforces环境下评价系统架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4 张菊;含有齿隙和摩擦的舰载雷达稳定平台动力学建模及控制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关旭鹏;分布式舰载雷达目标跟踪和数据融合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4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24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