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单频信号的662 GHz多普勒雷达层析成像

发布时间:2017-12-25 09: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单频信号的662 GHz多普勒雷达层析成像 出处:《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赫兹成像 多普勒雷达 层析成像


【摘要】:首先介绍了多普勒雷达层析成像的原理及该成像方法的极限分辨率理论推导,并通过仿真获得了单频信号的点目标扩展函数(PSF),验证了该成像方法在单频条件下的理论极限分辨率为波长的四分之一.然后,介绍了中物院构建的662GHz单频雷达系统,并针对该实验系统设计了基于卷积反投影的多普勒雷达层析成像算法.最后,通过实验在太赫兹频段验证了多普勒雷达层析成像的有效性,并利用测量获得的360°全姿态回波信号数据给出了分辨率优于1 cm的成像结果.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太赫兹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755406)~~
【分类号】:TN957.52
【正文快照】: PACS:43.30.Pc引言太赫兹雷达成像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采用超外差接收技术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增益高、选择性好和适用性广等优点.从信号波形上看,太赫兹雷达成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宽带波形[1-3],另一种是单频波形[4].对比两者的成像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浩;基于空间谱理论和时空两维随机辐射场的雷达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玉;李传荣;李晓辉;周勇胜;马灵玲;;微波强度关联图像辐射性能敏感性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学智;微波凝视关联成像的信息处理方法与仿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硕;分布式无源雷达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柴守刚;运动目标分布式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马远鹏;基于时空两维随机辐射场的微波凝视关联成像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王天云;分布式雷达稀疏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慧;稀疏目标的关联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邵自力;基于压缩感知的微波成像雷达空时随机辐射场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志;超宽带虚拟孔径成像雷达MIMO阵列配置优化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张海龙;动目标微波凝视关联成像中稀疏重构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于小飞;基于直播卫星信号的分布式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海;王俊;;单发多收模式下无源雷达成像研究[J];电子学报;2006年06期

2 孙文峰,何松华,郭桂蓉,李为民,何昭青;自适应距离单元积累检测法及其应用[J];电子学报;1999年02期

3 韩兴斌;胡卫东;郁文贤;杜小勇;;分布式多通道雷达成像技术[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10期

4 甄杰;张振华;吴顺君;;基于GPS信号的双基SAR数值距离徙动成像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9期

5 应关荣;刘红林;魏青;韩申生;;强度关联三维衍射层析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9年10期

6 谷建伟;张丽;陈志强;邢宇翔;;常用的几种插值方法在CT系统金属伪影校正中的性能比较[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年06期

7 ;ALGORITHM FOR THE NOMINAL RESOLUTION IN RECTANGULAR PULSE SIGNAL USING THE AMBIGUITY MATRIX[J];Journal of Electronics;2004年01期

8 ;MIMO RADAR IMAGING MODEL AND ALGORITHM[J];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2009年05期

9 薛睿峰,袁斌,毛军发,刘烨;基于空间谱域分布的衍射层析成像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徐伟;袁斌;薛瑞峰;程方;;多站雷达成像系统成像特性分析[J];现代雷达;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雷万明;分布式卫星SAR系统侧视阵列处理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2 赵迎辉;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3 汪玲;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韩兴斌;基于空间谱域分析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顾翔;雷达成像的电磁场仿真与超分辨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6 王琦;空间目标ISAR成像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良超;无源毫米波成像理论与超分辨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毅;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王旭;再生核Hilbert空间中的采样定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明宁;;多普勒雷达的短期稳定度:要求、测量和技术[J];电讯技术;1976年02期

2 王立鸿;;双基地脉冲交迭多普勒雷达——一种探测入侵的装置[J];现代雷达;1987年03期

3 吕仁花;;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国亭,王英钧;多普勒导航雷达低高度性能分析与计算[J];应用科学学报;1986年03期

5 姜海燕,葛润生;一种新的单部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02期

6 王德纯;;微多普勒雷达述评[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06期

7 赵现平,李云川,王福侠,张杏敏,赵利品;2004年两次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研究[J];干旱气象;2005年01期

8 周振波;闵锦忠;彭霞云;杜宁珠;;单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的扩展VAP方法(Ⅰ):方法与对比试验[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9 陈真;;多普勒雷达在冬季人工增雪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2年04期

10 张君;赵俊荣;王存亮;;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振峰;梁明珠;骆丽楠;陈世春;;基于多普勒雷达二级产品的实时提醒系统[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边富昌;;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业务观测技术体制[A];首届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3 郑媛媛;谢亦峰;吴林林;朱红芳;王东勇;;淮河流域雨季多普勒雷达几种定量估测降水方法比较试验[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迟竹萍;龚佃利;;2003年4月17~18日春季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袁野;杨光;胡雯;曾光平;;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分析对流云垂直风场结构[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振波;李春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自动处理和入库[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何伟芬;陈岩;;广州市多普勒雷达降雨回波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8 孙向明;毛夏;;基于三维网格的双多普勒雷达数据合成算法[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卢海;;阜阳多普勒雷达综合业务系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改琴;吴丽敏;杜丽娅;钟天华;王春玲;刘平;;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诊断分析雷雨大风[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段心灵 本报记者 周文廷;市长关心多普勒雷达建设项目[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2 陈耀鑫;大同地方政府加大多普勒雷达投资力度[N];中国气象报;2004年

3 通讯员 孙明云;将多普勒雷达外推法移植到业务平台[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通讯员 周晖;邵阳市委副书记希望多发挥多普勒雷达效益[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蒋斌;多普勒雷达在我州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N];黔西南日报;2009年

6 冯颖;更新探测手段增强防灾能力[N];中国气象报;2003年

7 李劭翌 周芳;首个多普勒雷达开放实验室成立[N];中国气象报;2003年

8 曾居仁 林长江;挺进七星山[N];中国气象报;2004年

9 贾朋群 胡英;美加天气雷达网的现状[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赵慧芳;换得天女散花来[N];中国气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巍;基于多普勒雷达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魏应植;雷达和卫星图像在登陆福建台风预报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火焰;双基地天气多普勒雷达构建和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2 彭亮;微波多普勒雷达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丽;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王岩;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地图设计及单多普勒雷达水平风场某些反演技术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5 黄美金;福建省灾害性天气系统风场的多普勒雷达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王丽荣;多普勒雷达在大面积降水中的速度图像特征及动力学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胡大海;基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的风暴信息提取[D];天津大学;2010年

8 陈宏波;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李杰;单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VAD)技术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李诗雪;《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前言及第1章、第2章翻译及翻译报告[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3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33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