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种调制方式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种调制方式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研究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物理层编码 网络编码 中继网络 计算转发 nested lattice
【摘要】:当两个或更多用户在无线网络中同时发送信息时,产生的电磁波信号会在信道中线性叠加,仅需要接收其中一个信号的接收器将其他信号视为干扰。然而,利用近年来新提出的物理层编码的概念,根据电磁波的线性叠加特性,将网络编码理念应用于物理层,能够利用这种干扰,并大大提高无线网络的吞吐量。本文在加性高斯白噪声双向中继信道模型中,研究基于PSK、DPSK、QAM调制的物理层编码策略,并利用最大后验概率估计进行系统性能评估。针对高阶调制的情况,为了避免码字间串扰并解决大型星座图可能产生的码字匮乏问题,由于lattice编码作为一种线性结构码在信源和信道编码上的优异表现,以及其与物理层编码对码字要求的匹配性,本文研究nested lattice码字并在物理层网络编码机制中加以应用,得到了一种能够逼近高斯信道容量的线性结构码字编解码方式,并将其计算转发的中继机制与传统中继机制进行对比,证明了lattice物理层网络编码性能的优越性。
[Abstract]:When two or more users transmit in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in the wireless network, the result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signal will be linearly superposed in the channel, and the receiver that receives only one of the signals needs to treat the other signals as interference.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 physical layer coding propos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network coding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physical layer, which can make use of this kind of interferenc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throughput of wireless networks. In the additive Gao Si white noise two-way relay channel model, the physical layer coding strategy based on PSKO DPSKN QAM modulatio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crosstalk between code word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code word shortage in large constellati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 estimation. Because of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lattice code as a linear structure code in the source and channel coding, and its matching with the physical layer cod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word. In this paper, nested lattice codewords are studied and applied in the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 and a linear structure codec scheme is obtained, which can approach Gao Si channel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lay mechanism, the superiority of lattice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performance is 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安;陶越;蔡跃明;;博弈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专题讲座(三) 第5讲 物理层安全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J];军事通信技术;2014年01期
2 穆德恒;;100_1000兆位以太网物理层通信的研究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4年06期
3 吕凌;于宏毅;;物理层网络编码分组的机会中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7期
4 罗文宇;金梁;黄开枝;;保障无线物理层安全的不适定理论与应用[J];信号处理;2011年11期
5 杨斌;;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06期
6 邓锦辉;以太网物理层的一致性测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05期
7 刘衍捷 ,汪一鸣;蓝牙测试模式实现及其物理层观测[J];中国无线电;2004年12期
8 张金宝;郑洪明;谈振辉;;一种基于块平均互信息率的物理层抽象算法[J];铁道学报;2010年03期
9 潘鹏贵;许力;林力伟;;无线网络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1年08期
10 洪涛;宋茂忠;刘渝;;切换天线发射的低截获率通信信号物理层安全传输[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文琪;李乐民;;3GPP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一平;;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物理层原理的仿真实现[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3 任焱锋;;基于多天线的802.16e物理层仿真[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芮鹤龄;;高速环境对TD—SCDMA系统物理层影响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宇;唐勇;李雷;蒋建锋;饶敏;张明德;孙小菡;;考虑了物理层传输特性的IP-WDM光网络业务分级模型[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王月珍;;1xEV-DO Rev A与Rev 0的技术比较[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铭;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周;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电脑商报;2008年
3 张彤;UPI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N];网络世界;2008年
4 ;泰克为SATA修订版3.0物理层测试提供测试文档[N];电子报;2008年
5 ;TI推出物理层/链路控制方案[N];中国电子报;2001年
6 刘喜喜;欲引领未来布线技术走向 泛达发布UPI策略[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7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层测试瓶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本版编译 周青;MBOA为UWB网络定义新MAC[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IEEE 802.11系列标准巡礼[N];人民邮电;2002年
10 清水 编译;802.11n助力下一代无线局域网[N];计算机世界;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涛;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敏;基于能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李娜;多用户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高晖;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杜柏生;无线物理层多播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王晓炜;多用户无线系统中的物理层保密通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杨云川;面向物理层安全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7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35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