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双向中继系统中的高能效传输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对称双向中继系统中的高能效传输策略研究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双向中继 电路能耗 非对称QoS 能量效率优化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逐渐兴起,爆炸式增长的移动数据流量和海量的设备连接致使能耗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绿色通信技术由此而备受关注。作为衡量通信系统能耗的绿色指标,能量效率成为了当今的研究热点。中继技术在IMT-2020移动网络架构演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中继技术相比,采用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技术的双向中继(Two Way Relay Channel,TWRC)具有高谱效、易实现等特点。随着终端密度增大、间距减小,电路能耗不断接近甚至超过发送能耗,而且会随着传输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显然在传统短距离传输场景中仅考虑发送能耗的能耗建模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考虑传输速率相关的电路能耗模型下,如何在满足一定非对称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AF-TWRC系统中提高能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在非对称TWRC系统中,基于不同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不同能耗和能效模型下的高能效传输策略设计。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统计CSI的AF-TWRC系统,建立了与传输速率相关的电路能耗模型,并在满足总发送功率和非对称QoS需求下进行最佳能效设计。首先,当电路能耗建模为传输速率凸递增函数时,基于统计CSI提出了能效GPE(Goodbit-Per-Energy)的最大化目标问题;然后采用分式规划、凸优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数学分析,得到最佳能效下的发送功率分配算法。为更好地指导实际通信系统设计,给出了当电路能耗计算函数为传输速率线性函数时最佳能效下的发送功率分配闭式解。(2)针对瞬时CSI的AF-TWRC系统,建立了与传输速率相关的电路能耗模型,并在满足总发送功率和非对称QoS需求下进行最佳能效设计。首先,当电路能耗建模为传输速率凸递增函数时,基于瞬时CSI提出了能效TBPUE(Transmitted Bits Per Unit Energy)最大化目标问题;然后采用双层优化方法、分式规划、凸优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数学分析,得到最佳能效下的发送功率分配算法。为更好地指导实际通信系统设计,给出了当电路能耗计算函数为传输速率线性函数时最佳能效下的发送功率分配闭式解。全面的仿真分析检验了最佳能效设计下发送功率分配算法和方案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并研究了中继位置、发送功率约束、非对称速率需求等参数对系统能效的影响,另外,较等功率分配方案、传统忽略电路能耗的最佳功率分配方案,本文中提出的最佳发送功率分配方案能效更高。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based on differen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 CSI ) and differen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asymmetric TWRC system . ( 2 ) For the AF - TWRC system with instantaneous CSI , the circuit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related to the transmission rate is established , and the optimal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demand of the total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he asymmetric QoS . First , when the circuit power consumption is modeled as the transmission rate convex increment function , the transmission power distribution algorithm under the best energy efficiency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instantaneous CSI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振兴;;非对称线性方程集的分段分片解法[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2 林海霞;于景茹;;非对称补偿粒子滤波可逆隐藏数据访问算法[J];科技通报;2014年08期
3 李正豪;;重组需要什么样的非对称监管[J];通信世界;2008年20期
4 王文文;武成岗;Paruj Ratanaworabhan;远翔;王振江;李建军;冯晓兵;;动态容忍和检测非对称数据竞争[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年08期
5 王琦,吕廷杰;非对称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激励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春华;丁占文;;非对称博弈的一种一般描述及其ESS[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张程贤;郭邦红;程广明;郭建军;范榕华;张智明;刘颂豪;;基于三粒子非对称纠缠信道的可控密集编码[J];量子电子学报;2014年03期
8 秦世才,陈克,贾香鸾;非对称MOS源耦对的研究[J];电子学报;1989年02期
9 杨秀芝,王思明,马自立;非对称令牌环形LAN解析的探讨——批量处理方式[J];通信学报;1991年05期
10 贺安之,闫大鹏;非对称流场的干涉TC技术[J];量子电子学;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大成;;非对称遗传现象的研究与进展[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柳思思;;身份错位与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郝志峰;曹庆杰;;非对称非线性支撑振子的复杂动力学[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4 韩式方;;各向异性粘弹液体非对称本构理论及其流体动力行为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范召林;王元靖;侯跃龙;贺中;;可压缩流中声激励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郝孟丽;;非对称非高斯噪声对肿瘤细胞动力学行为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7 吴恒煜;朱福敏;;中国股票市场资产收益的非对称无穷纯跳跃行为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胡汉东;邓学蓥;杨其德;;旋成体长度对大攻角非对称背涡的影响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李爽;石磊;;初始实力非对称对实验者博弈策略选择的影响[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马如宝;刘宗华;;时间延迟和非对称对耦合振子嵌入态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鲜红星邋谢平文 赵荣春;非对称作战中的非对称因子[N];中国国防报;2007年
2 朱磊 石红梅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镇江船艇学院;谋略运用中注重形成“非对称性”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杨罡;非对称:蕴藏战法创新奥秘[N];解放军报;2013年
4 张,
本文编号:1363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36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