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机理
本文关键词: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机理 出处:《高电压技术》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通信 电磁辐射 电磁干扰 超宽带 连续波 效应机理
【摘要】:为客观评价通信装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从电磁辐射试验装置构建、辐射场强测定、语音干扰效果评价方法、干扰检测和试验程序等方面,设计了通信电台电磁辐射效应试验方案。通过典型短波、超短波电台超宽带电磁脉冲和单频连续波辐射效应试验研究,验证了效应试验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了超宽带电磁脉冲辐射时通信装备的主要故障模式(显示异常、语音被压制、语音中断、死机或重启)和不同故障模式的临界干扰场强值以及单频连续波电磁辐射的效应规律和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短波、超短波电台的单频连续波电磁辐射干扰敏感带宽分别为±4 kHz和±15 kHz左右,带内临界干扰场强在mV/m的数量级,而带外抗电磁干扰能力约为50 V/m以上。
[Abstract]: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of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est device, the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field strength,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speech interference effect, the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test procedure, etc. The experimental schem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station is design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ffect test scheme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ypical short-wave ultra-wideband electromagnetic pulse and single-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radiation effect. The main fault modes (display anomaly, voice suppression and voice interruption) of UWB electromagnetic pulse radiation are determined. The critical interference field intensity of different fault modes and the effect law and mechanism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ingle 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ensitive bandwidth of single frequency continuous wav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terference is about 卤4 kHz and 卤15 kHz, respectively, and the critical interference field in the band is in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mV/m. The ability to resis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is more than 50 V / m.
【作者单位】: 军械工程学院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6131380301)~~
【分类号】:TN924
【正文快照】: 0引言1未来战场电磁环境十分复杂、恶劣,对信息化装备将产生严重影响[1]。通信装备是C4ISR(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surveillance,reconnaissance)系统的神经中枢,更是保证战场信息畅通的纽带,对整个战争进程和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支强;魏光辉;耿利飞;;正弦波辐照对无线电引信的作用机理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2 李世贵,李青;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张勇强;魏光辉;;长线缆对超宽谱辐照的终端响应[J];高电压技术;2009年04期
4 李宝忠;何金良;周辉;程引会;马良;吴伟;李进玺;;核电磁脉冲环境中传输线的电磁干扰[J];高电压技术;2009年11期
5 周星;张成怀;魏光辉;;电磁脉冲与连续波对数字电路的辐照效应比较[J];高电压技术;2010年07期
6 杨洁;张希军;武占成;;高频小功率硅双极晶体管不同管脚端对静电放电失效的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2年09期
7 潘晓东;魏光辉;李新峰;卢新福;;同轴电缆强电磁脉冲辐照下的终端负载响应规律[J];高电压技术;2012年11期
8 孙国至;刘尚合;陈京平;贺其元;;战场电磁环境效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6年03期
9 柴焱杰;孟丁;李建军;李钊;;复杂电子系统强电磁脉冲效应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1年01期
10 董彬虹;李少谦;;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剑平;陈国栋;;复杂电磁环境下导弹武器系统生存研究[J];兵工自动化;2007年08期
2 宣兆龙;李德鹏;段志强;;弹药包装功能化及相关技术分析[J];包装工程;2009年07期
3 刘晖;曾雁;;军用包装技术的发展对军事物流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9年10期
4 吴洁;刘晓刚;;战场电磁环境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4期
5 戴彤晖;王朕;崔文雄;;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通信抗干扰装置的一种实用结构[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04期
6 张贺;;战场电磁环境对作战的影响[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2期
7 宁国强;张卫东;侯波;张建理;;通信中干扰及抗干扰技术综述[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5期
8 樊高辉;魏明;刘卫超;;基于系统辨识的电路脉冲响应建模[J];电讯技术;2011年10期
9 费支强;魏光辉;耿利飞;;正弦波辐照对无线电引信的作用机理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陈亚洲;程二威;费支强;高磊;;无线电引信调幅波电磁辐射环境效应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世刚;短波突发信号盲接收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李晓滨;便携式反坦克导弹CDMA无线制导方式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王杉;战场通信环境中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潘文庚;温度和电磁环境对航弹失效影响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绍胜;军用认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辛琦;移动通信天线及短波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渔船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沙波;基于CMX909B的GMSK调制解调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忠佳;基于滤波器组的短波信道化技术研究、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4 董振奇;差分跳频系统同步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涛;差分跳频系统中HARQ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柴占鑫;差分跳频系统抗截获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吕再兴;通信对抗中的干扰检测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君德;铁氧体磁珠用于SCB防射频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小刚;复杂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度量及其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朱巍;新体制短波通信机理及其仿真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昌;混响室及其进展(上)[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4期
2 张林昌;混响室及其进展(下)[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2年01期
3 魏光辉,孙永卫,田明宏;雷电电磁场理论计算与模拟技术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3期
4 程引会,周辉,李宝忠,吴伟,乔登江;带负载导线的电磁脉冲响应数值方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李少谦;扩、跳频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展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S3期
6 方胜良,余莉,顾有林;无线电引信干扰分析[J];电子对抗技术;1999年03期
7 赖祖武;强电磁脉冲的破坏效应及防护[J];电子科技导报;1997年11期
8 程引会,周辉,谢秦川,李宝忠;大地对电磁脉冲感应的电缆电流影响的数值计算[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年12期
9 周星;王书平;魏光辉;;电磁脉冲对数字电路的辐照效应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年10期
10 王韶光;魏光辉;陈亚洲;孙永卫;毕军建;姚安东;;超宽谱对无线电引信的作用效应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克文;短波通信设备电磁防护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永明,罗汉文,汪玉;无线通信电台的通信协议研究[J];电讯技术;2005年02期
2 金栋;文志信;吴天昊;;DBSCAN算法在通信电台关联上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6期
3 邢华起 ,郑志强;专业通信网组网过程中受电视信号干扰的情况分析[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2年01期
4 崔瑞;薛磊;李征;;基于D-S推理的灰关联通信电台识别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07年03期
5 陈立明,王勇,李加海;粗糙集理论在通信电台装载平台识别中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2005年02期
6 雷武虎,张军,高晓平;基于粗集的电台识别决策表最小约简算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5年05期
7 付立;孙国至;费支强;;某通信电台天线超宽带耦合效应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王文钦,蔡竟业;跳频通信电台组网的建模与仿真[J];电讯技术;2005年03期
9 朱银川;孙小冰;詹平;陈冬;;数据链系统抗截获、抗干扰方法研究[J];电讯技术;2007年02期
10 王庆生;宣小英;路雷;;舰载通信对抗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J];通信对抗;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教清;摒弃不切实际的“时间表”[N];战士报;2004年
2 文武;烽火的“攻关专家”[N];中国电子报;2004年
3 刘树波;让设备远离雷击[N];中国水利报;2003年
4 于秀辉 吕孝刚;辽宁某预备役师军地联手做好抗洪抢险准备[N];中国国防报;2009年
5 林春生 特约记者 夏吉龙;胜中寻败笔 喜中找忧患[N];人民武警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罗文义;新装训练避免层层加码[N];解放军报;2010年
7 王运刚;专打“夺气”“攻心”之战[N];中国国防报;2002年
8 维全;迪生名品“参军”[N];中国电子报;2000年
9 于恒宝 姚吉 陈祥富;信息战场“电子耳目”:通信侦察[N];解放军报;2003年
10 新华社通讯员 马宏超 王薇 新华社记者 田兆运;把生命融入国防科研事业[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娜;通信电台细微特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陆满君;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与参数估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龙;负控通信电台数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郭瑞;通信电台个体特征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焕振;基于ARM的通信电台系统时钟同步单元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曾珍;通信电台个体杂散特征提取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黄松子;通信电台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马也;军用通信电台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08年
7 张绍英;某通信电台的网格编码调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征;软件无线电中跳频的研究与硬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9 张宝强;高速跳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潘晓艳;超短波电台频率综合器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7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38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