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载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大斜视成像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弹载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大斜视成像方法研究 出处:《电波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 大斜视成像 多普勒频移 二次相位误差 波数域
【摘要】:弹载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FMCW SAR)在大斜视工作模式下,导弹的连续运动会在距离向产生多普勒频移,导致距离向频谱偏移及方位像散焦,高速运动及大斜视角还会引入一个二次相位误差,影响距离像的聚焦.通过推导分析弹载FMCW SAR大斜视回波信号的波数域表达式,提出一种弹载FMCW SAR大斜视成像方法,在二维波数域完成了多普勒频移校正、二次相位误差补偿和距离徙动校正,很好地改善了成像质量.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及所提成像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Missile borne FMCW SAR (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FMCW SAR) in high squint mode, continuous motion of missile in the distance to produce Doppler shift, leading to distance spectrum shift and azimuth defocusing, high speed and large squint angle will be the introduction of a two phase error influence of focusing distance. Like, through the derivation of the wavenumber domain expression of missile borne FMCW SAR high squint echo signal, puts forward a kind of missile borne FMCW SAR high squint imaging method in the two-dimensional wavenumber domain to complete the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correction, two phase error compensation and range migration correction, is a good way to improve the imaging qual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proposed imaging method.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172169) 中国博士后基金(2012M521897)
【分类号】:TN957.52
【正文快照】: 引言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Wave,FMCW)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Radar,SAR)与传统的脉冲式SAR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等优势[1-4].接收端采用去调频(dechirp)处理体制,产生较小的差频带宽,能够降低对视频接收通道、后端A/D采集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袁伟明;王敏;吴顺君;;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的检测与参数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朱小鹏;张群;罗迎;李宏伟;;基于调频连续波的双基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梁毅;郭亮;邢孟道;保铮;;一种斜视FMCW SAR的等效正侧视处理方法[J];电子学报;2009年06期
4 张双喜;李军;张磊;邢孟道;保铮;;基于级数反演的斜视FMCW SAR成像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予生;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军;毛兴鹏;杨俊炜;邓维波;;基于FrFT的高频雷达信号极化状态估计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冯志红;赖涛;赵拥军;;低信噪比下对称三角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3 刘锋;徐会法;陶然;;基于FRFT的对称三角LFMCW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8期
4 徐会法;胡晓峰;张明智;;基于FRFT的几种典型相位编码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J];兵工学报;2012年09期
5 杨俭;侯海平;曲长文;周强;冯万;;机载下视阵列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微多普勒效应[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唐江;赵拥军;朱健东;;基于GSFrFT的STLFMCW信号参数估计[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2年06期
7 张双喜;李军;张磊;邢孟道;保铮;;基于级数反演的斜视FMCW SAR成像算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3年03期
8 单慧琳;张银胜;唐慧强;陈钟荣;;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应用于风速探测[J];电子技术应用;2013年01期
9 朱文涛;郑纪彬;苏涛;朱凯然;张龙;;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的检测和参数估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07期
10 刘煜;张其善;樊永山;郑纪民;;通信环境中雷达主用户实时检测技术[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宁;双基地高超音速弹载SAR可用性与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文忠;雷达信号时空多参量估计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肖慧;LFMCW雷达高速/加速目标参数估计及测距范围扩展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李文臣;高速机动目标雷达信号参数估计与成像处理[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周鹏;弹载SAR多种工作模式的成像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高高;单基/双基SAR成像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东;直升机载旋转式SAR与双基SAR大斜视成像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艾小锋;双基地雷达弹道目标成像与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立洋;水下弹载超声波探测发射信号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华玲;星载雷达杂波仿真及统计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刘慧芳;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的信号处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江洁;三角波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测距仪[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孙峥;星机双基SAR成像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高飞;两种体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及抗欺骗干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罗玉亨;曲线弹道前斜视弹载SAR成像及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今培;调频连续波SAR成像算法及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邱毅;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徐超;雷达信号检测及参数估计算法设计与仿真[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兵;周荫清;陈杰;李春升;;基于俯冲模型的SAR成像处理和几何校正[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董晓龙,吴季,姜景山;分数阶Fourier变换和近区场的计算[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杜雨m:;杨建宇;;基于FRFT的LFMCW雷达加速动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杜雨m:;杨建宇;;线性FMCW雷达动目标一维距离像运动补偿[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5 熊俊志;杨子杰;周辉林;;非连续谱FMCW雷达信号分析与处理[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黄钰林;杨建宇;武俊杰;熊金涛;;机载双站SAR分辨率特性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7 李军显;岳应娟;刘岩;李萍萍;;空空导弹雷达导引头成像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02期
8 毛士艺,李少洪,黄永红,陈远知;机载PD雷达DBS实时成像研究[J];电子学报;2000年03期
9 黄岩,李春升,陈杰,周荫清;高分辨星载SAR改进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J];电子学报;2000年03期
10 张容权,杨建宇,熊金涛,向敬成;对称三角线性调频连续波信号模糊函数分析[J];电子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光跃;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技术的改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2 邢孟道;基于实测数据的雷达成像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刘光炎;斜视及前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成像与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俞根苗;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及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楠;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组合导航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徐鹏;某型无人机姿态航向参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显裕;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军用探测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1期
2 吴自强;美国空军演示合成孔径雷达吊舱[J];现代电子;2002年03期
3 刘宇,杨汝良;合成孔径雷达实时转置存储的实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3年08期
4 巫胜洪;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干扰技术[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福宝,刘杰,刘少龙,王黎明;一种合成孔径雷达的快速数据处理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6 孙云辉,赵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措施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04年04期
7 张永军,李彩萍;合成孔径雷达模糊度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年09期
8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干扰效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9 张利;邓喀中;黄国满;余海坤;徐克科;;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几何处理方法对比实验研究[J];海洋测绘;2006年03期
10 王兵;;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及其干扰技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莉;;浅述合成孔径雷达新技术的发展[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贾光沿;;国外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祥坤;张云华;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的近空间平台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4 陈浩;于小红;;空间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及其抗干扰技术[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周志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及发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唐智;周荫清;李景文;;曲线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崔海英;张祥坤;姜景山;;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星载实现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刘志刚;张伟;陈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展与趋势分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9 张嵬;;一种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金星表面形貌成像覆盖性分析方法[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10 叶伟;贾鑫;刘树贤;;编码调频斜率合成孔径雷达信号抗干扰仿真[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伟武;一磅重纳米合成孔径雷达问世[N];中国航空报;2006年
2 士元;“X卫星”多视角观测转眼不转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陈晓阳 林迟迟;无人侦察的“梦幻组合”[N];中国国防报;2009年
4 庞之浩;SAR—X:德探测卫星全球测高[N];中国国防报;2007年
5 拉德哈克瑞斯纳·劳(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会)本报编译 王寒;以色列暗助印度太空军事能力[N];世界报;2009年
6 徐英淑;以先进的雷达开拓遥感应用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7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8 特约记者 张利文 记者 张晓祺;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一号”C卫星[N];解放军报;2012年
9 天兵;“宇宙-地中海”系列卫星构建空中情报侦察网[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新文;以色列精心编织“天网”[N];中国国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广民;数字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2 唐波;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3 张祥坤;高分辨率圆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4 王新民;合成孔径雷达原始回波模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5 魏青;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与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甘荣兵;合成孔径雷达对抗及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肖疆;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6年
8 朱志臻;基于压缩感知的合成孔径雷达相关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陈琦;机载斜视及前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10 杨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与极化干涉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世超;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1年
2 任冬晨;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3 王浩;地面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耿柳;基于合成孔径雷达的运动目标轨道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陆朋;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6 倪燕;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高建卫;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闫大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监测地表沉降应用中的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普实;阶跃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实验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阎铭志;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5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39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