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通信技术在近空间飞行器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激光通信技术在近空间飞行器中的应用 出处:《黑龙江科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近空间飞行器与地面终端的海量数据传输难题,提出了在近空间数据传输中采用大气激光通信传输方式。通过分析激光通信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利用激光通信实现近空间的数据传输的可行性,并对实现激光通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massiv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near space vehicle and ground terminal, the 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 mod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laser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aser communication to realize data transmission in near space is discuss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needed to be solved in the realization of laser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61112部队;
【分类号】:V243.1;TN929.1
【正文快照】: 近空间飞行器特殊的空间位置,以及在未来战场上的重要作用[1],要求人们寻找和发展更高频率、更大容量、结构简单、隐蔽性更好的信息载体,以适应密集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激光通信技术凭借其单色性好、方向性强、光功率集中、难以窃听、成本低、安装快等特点,引起各军事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尹志忠;李强;;近空间飞行器及其军事应用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春利;;试论近空间的法律地位——兼谈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定界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俊;郝成民;贾仁耀;刘湘伟;;对临近空间平台的信息对抗问题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8年06期
3 蒲明;吴庆宪;姜长生;程路;;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二阶动态Terminal滑模在近空间飞行器控制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4 李磊;杨峰;;空天目标探测预警技术分析[J];飞航导弹;2011年05期
5 王亚飞;安永旺;杨继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防技术基础;2010年01期
6 郭劲;;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应用价值分析[J];光机电信息;2010年08期
7 李昌玺;毕红葵;陈辉;董来欣;;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探测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飞航导弹;2012年08期
8 张圣斌;左敦稳;卢文壮;左杨平;;磁控溅射法制备的五氧化二钒薄膜光电特性[J];光学精密工程;2015年09期
9 蒲明;吴庆宪;姜长生;程路;;自适应二阶动态terminal滑模在近空间飞行器控制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5期
10 段锋;;临近空间飞行器现状与发展[J];航空科学技术;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龙超;辛玉军;贾哲;沈严;;临近空间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熊超超;;临近空间军事应用与探测方法简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苗育红;李斌;王顺宏;张燕红;;平流层飞艇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简析[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九)——防灾减灾与国家安全[C];2013年
4 张成明;李立毅;;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A];第三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正平;非平衡负载的像面扫描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梁国龙;多谱段临近空间目标探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梁琨;基于布里渊激光雷达的大气温度测量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军;空间信息网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许域菲;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袁观明;高导热炭材料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宇飞;基于多模型切换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协调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张强;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飞控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雨苗;临近空间测控通信系统调制技术研究及仿真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周宝亮;临近空间宽域高分辨SAR成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程建飞;基于HLA的地面作战信息系统的视景仿真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4 徐世权;临近空间平台的路由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欣;热冲击作用下含缺陷超高温陶瓷结构的损伤行为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刘德生;基于主体偏好知识的临近空间信息资源主动访问控制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李萌;空间信息网络接入安全技术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孙国强;临近空间飞行器弹道跟踪与拦截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孟令赛;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跳跃飞行轨迹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罗剑波;亚声速近空间无人机机翼颤振主动抑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锋;;临近空间飞行器现状与发展[J];航空科学技术;2007年06期
2 龙双丽;聂宏;;临近空间飞行器及其应用前景[J];江苏航空;2008年S1期
3 孙悦;赵和鹏;;临近空间飞行器应用分析与展望[J];无线电工程;2008年10期
4 王亚飞;安永旺;杨继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防技术基础;2010年01期
5 所俊;王虹斌;张凌江;;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海军中的应用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0年02期
6 唐克;冯宝龙;谢保军;黄烨;;临近空间飞行器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飞航导弹;2012年11期
7 李怡勇;沈怀荣;;发展近空间飞行器系统的关键技术[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尹志忠;李强;;近空间飞行器及其军事应用分析[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詹世革;孟庆国;刘青泉;汲培文;;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趋势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9期
10 曹秀云;;国外加紧研究临近空间飞行器[J];国防;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智斌;李果;王大轶;李勇;;近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现状及难点[A];动力学与控制及航天应用[C];2008年
2 贺乃宝;高倩;徐启华;;近空间飞行器飞行运动建模分析[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冯源;贺乃宝;高倩;龚成龙;姜长生;;基于模糊控制的近空间飞行器设计[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4 贺乃宝;高倩;刘永强;龚成龙;姜长生;;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近空间飞行器控制[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5 王文钦;;近空间飞行器载极化辐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可行性分析[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6 夏群力;何镜;徐平;温求遒;;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发展现状与研究措施[A];探索 创新 交流——第三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第三集)[C];2008年
7 马蓉;刘沛清;胡颖;;临近空间飞行器螺旋桨低雷诺数高升力翼型综述[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蒋勤学;叶友达;卢笙;;近空间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9 李咚;鲜斌;李信栋;刁琛;于琰平;冯雨;;一类高超声速近空间飞行器的连续非线性鲁棒控制设计[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贺乃宝;姜长生;高倩;龚成龙;;近空间飞行器Terminal滑模控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车华 许可;空战新星:近空间飞行器[N];解放军报;2005年
2 记者 唐爱平 通讯员 雷地芬;湖南航天飞艇技术国内领先[N];湖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刘斐;临近空间 价值堪比“唐僧肉”[N];中国航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包国俊 特约记者 罗辑 通讯员 吴佩蓉;临近空间: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N];解放军报;2011年
5 胡滨;临近空间: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话题[N];解放军报;2008年
6 何立国;瞩望空天[N];学习时报;2010年
7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王明亮;“危险之窗”呼唤“第一防线”[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基于自适应滑模的近空间飞行器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高志峰;复杂系统的容错控制技术及其在近空间飞行器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许域菲;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周丽;基于回馈递推方法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薛雅丽;基于轨迹线性化方法的近空间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都延丽;近空间飞行器姿态与轨迹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傅健;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飞控系统鲁棒滑模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李罗钢;临近空间飞行器定位跟踪及拦截弹制导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强;近空间飞行器非线性飞控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0 贺乃宝;近空间飞行器抗干扰鲁棒飞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咚;近空间飞行器的连续非线性鲁棒控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9年
2 张卓政;近空间飞行器执行器的故障诊断及仿真平台研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谭燕;临近空间飞行器载终端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永强;临近空间飞行器逆轨拦截技术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5 孟令赛;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跳跃飞行轨迹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贺娜;近空间飞行器执行器故障的容错控制与视景仿真平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尹佳杰;近空间飞行器再入段的输入受限强鲁棒姿态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邱翔宇;再入滑翔式近空间飞行器飞行姿态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宋雷;高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对地面目标定位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吉月辉;基于LPV方法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建模和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7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0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