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曼努金和的非均匀多载波调制系统
本文关键词:基于拉曼努金和的非均匀多载波调制系统 出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拉曼努金和 拉曼努金傅里叶变换 非均匀载波间隔 正交调制 多载波调制
【摘要】:针对高速移动通信,多普勒效应和多径效应导致信道非均匀,提出一种基于拉曼努金和的频谱可调的非均匀调制多载波系统.首先,根据拉曼努金和的正交性和周期性,推导了拉曼努金傅里叶正反变换的完全重建条件,进而建立基于拉曼努金和的多载波调制系统(RFMT,Ramanujan Fourier Multi-Tone system).由于拉曼努金和的非均匀频谱分布性质及频率共振性质,RFMT在不同载波通道的误比特率不同,可实现对数据的不均等保护.在非均匀信道下RFMT具有优于OFDM的抗多径能力,仿真验证了RFMT的抗多径有效性.在使用迫零均衡算法时,10-5误比特率下,根据信道情况设计的非均匀多载波系统RFMT对Eb/N0的要求可以比OFDM低4 dB.
[Abstract]:For high speed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Doppler effect and multipath effect lead to channel non-uniformity, a non-uniform modulation multi-carrier system based on Ramanukin sum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orthogonality and periodicity of the Ramanujin sum, the complete re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the Ramanukin Fourier transform is derived, and the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Ramanukin sum is established. Ramanujan Fourier Multi-Tone system. Due to the inhomogeneous spectrum distribution and frequency resonance of the Ramanujin sum. RFMT has different bit error rate (BER) in different carrier channels, which can achieve unequal data protection. In non-uniform channel, RFMT has better anti-multipath capability than OFD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FMT is effective against multipath. In the case of zero-forcing equalization algorithm, the bit error rate is 10-5. The Eb/N0 requirement of the non-uniform multicarrier system RFMT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annel condition can be 4 dB lower than that of OFDM.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071070)
【分类号】:TN911.3
【正文快照】: 多载波调制技术作为一种并行数据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抗多径衰落,并提高无线带限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作为多载波调制主流的调制方法,传统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采用间距均匀的子载波进行调制.这种等间距的分割未考虑信道对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旭静;王祖林;;有限长Ramanujan-Fourier快速变换及频率估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杨;刘金龙;;一种基于MATLAB的瑞利信道仿真方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张京东;石健;胡贵军;;基于不同导频插入方式的光OFDM补偿技术[J];半导体光电;2012年01期
3 李滢;杨维;;OFDM调制技术在矿井巷道中的通信性能仿真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赵团结;李永善;凌向东;李贺;;OFDM技术及其在短波通信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9年10期
5 杨洪涛;;多种内插算法的信道估计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智慧川;曾志斌;;OFDM系统峰均比压缩技术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黄舒;严云保;李禹;;无线信道Jakes模型的一种改进方法[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8 黄秋宴;谢显中;董雪涛;;基于非零导频子载波的移动WiMAX信道估计和插值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姜小云;王天宝;杨家仕;;基于802.16的OFDM同步算法分析及其仿真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武洪增;蔡凯;杨延刚;;自适应并行干扰抵消器在多载波CDMA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胜果;高翔;;采用压缩感知的OFDM水声信道估计[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盛磊;刘家康;张玉冰;肖国军;黄宏凯;匡镜明;;VHF航空信道下OFDM系统的DSP平台搭建及性能分析[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邱小静;衡伟;;基于SQN2010芯片的WiMAX基站系统设计[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王晨;雷霞;唐万斌;;基于短波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愈浓;;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OFDM技术简介[A];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思宇;冯钢;;基于OFDM高速数字图像传输系统误码率测量[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李宏宇;;HML算法在OFDM系统时频同步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红;;超宽带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及发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立武;陈正荣;潘耀华;黄忠卫;;基于16QAM映射图案降低OFDM信号PAPR的研究[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吴建华;张凯;李霞;;OFDM系统中一种改进的定时同步算法[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Ⅲ)[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昕;基于OFDMA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济均;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晶;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炉焦;高速光传输中调制格式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梅敬青;适用于多媒体业务的异构无线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房亮;多用户多天线系统中的有限反馈及用户调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高向川;多用户MIMO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张阳;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懿;小波包多载波通信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与自适应均衡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傅金琳;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鸣;OFDM系统自适应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李国伟;基于电力线载波的采煤机监控通信系统的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鹏;基于DSP的WiMAX自适应调制解调器的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建华;基于博弈论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算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边峦剑;基于改进粒子群的盲源分离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宋楠;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匡银;低功耗嵌入式信号处理平台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一晨;SC-FDMA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于洪学;DFT-S-OFDM系统降低峰平比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二小;MIMO-OFDM系统中降低PAPR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静,刘华宁;广义M(o|¨)bius变换和算术Fourier变换[J];应用数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韵;扩频通信及其安全性分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陈妍;;MC-CDMA技术研究及其展望[J];通信技术;2006年S1期
3 曹雪虹,毕厚杰;离散多载波调制中信道的非均匀分割[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吴晓军,殷勤业,冯爱刚,赵铮;各种正交频分复用码分多址方法的通用结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黄丛伟;无线接入网中两种关键技术:OFDM与CDMA的比较分析[J];江苏通信技术;2003年01期
6 鲍习霞;数字滤波器组在多载波调制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4年04期
7 张海霞,李长春,袁东风,江铭炎;不同码参数的Turbo码在基于小波的多载波调制系统中的性能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2期
8 罗柏文;张效义;;OFDM技术应用现状与研究热点[J];通信技术;2005年S1期
9 郝久玉;王小梅;齐振豪;李惠敏;;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算法及DSP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何继爱;;多载波调制中降低峰均比问题的研究[J];无线通信技术;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镜波;;多载波调制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中的应用(英文)[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冯新华;郑郁正;;多载波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陈友荣;杨海波;程菊花;;多频带OFDM系统的分析和仿真[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静;黄建国;王百合;;OFDM中程水下通信系统设计[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三届信号与信息处理全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卢欣;;PCM/FM调制的数字化实现方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邱岩松;隋虎林;;基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火场图像传输系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徐利军;王超;袁乃昌;;一种基于DDS的线性调频雷达信号产生方法[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熊松;;OFDM系统中定时和频率偏移ML估计[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文进;赵继广;杜小平;赵阳;;Chirped AM激光雷达中线性调频信号的产生[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飞;于路;;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多载波调制系统方案研究[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多载波技术在3G网络部署中的应用[N];人民邮电;2006年
2 山西广播电视局 崔秋风;数字电视ADTB-T系统单载波技术与多载波技术的比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3 ;OFDM推动无线网络向全IP演进[N];人民邮电;2006年
4 宇琪;推出高速数据转换器[N];通信产业报;2001年
5 湖南 喻伟军;照片MTV演绎真情[N];电脑报;2003年
6 ;花儿为什么那样红?[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7 雷震洲;VDSL锁定“最后一百米”[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河北电信公司 张彦行;VDSL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N];人民邮电;2001年
9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N];人民邮电;2003年
10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以OFDM为核心[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小凡;无线通信中多载波调制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于志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识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衍忠;超宽带脉压雷达信号产生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4 吴炳洋;多载波通信中峰均比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李钰;OFDM系统波束成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高建波;小波提升理论及其在OFDM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张振宇;多载波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抑制干扰的序列设计[D];重庆大学;2009年
8 彭章友;多载波调制和MC-CDMA的干扰消除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9 车书玲;基于Hadamard码的若干编码调制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巫建明;全模式国标数字电视解调芯片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广超;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正交调制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素伊;基于LTE数据卡的正交调制信号校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吕化晗;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算法的DSP实现[D];天津大学;2003年
4 童华军;CDMA系统中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的性能分析及仿真[D];天津大学;2004年
5 阳昕;高速数字调制解调[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谢识常;非均匀载波间距的多载波调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永乐;OFDM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8 曹庆刚;雷达目标回波模拟器射频部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赵慧;面向分级多业务的小波包多载波传输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程志冰;小波包多载波调制系统中的峰均比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08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0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