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跃度对星载SAR滑聚模式成像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波束跃度对星载SAR滑聚模式成像影响分析 出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合成孔径雷达 滑动聚束模式 波束跃度 成对回波 虚假目标
【摘要】:针对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滑动聚束模式方位向天线波束无法实现空间连续运动而引入虚假目标的问题,提出了波束跃度对成像质量影响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在方位向天线波束控制前提下,构建了星载SAR滑动聚束模式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成对回波理论定性与定量化分析了波束跃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尤其给出了天线最小波束跃度与虚假目标幅度和位置的定量映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波段下,虚假目标对分辨率、峰值旁瓣比、积分旁瓣比以及系统增益的影响,为系统顶层合理论证天线最小波束跃度指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提出的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Abstract]:For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liding spotlight mode azimuth antenna beam cannot realize the continuous movement of space and introduce false target, proposed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beam jump on imaging quality analysis method. Firstly, the premise to control the antenna beam in azimuth,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spaceborne sliding spotlight SAR echo signal.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paired echo theor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granularity of beam impact on image quality, especially given the minimum beam antenna mapping and quantitative jump false target amplitude and position,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bands under the false targets of resolution. The peak sidelobe rati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gain integrated sidelobe ratio, provide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sonable proof system top minimum beam antenna jump index. Through computer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项目(YETP0432)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2AA01A508)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302080)
【分类号】:TN957.51
【正文快照】: 网络出版地址:www.cnki.net/kcms/doi/10.13700/j.bh.1001-5965.2013.0669.html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Radar)滑动聚束模式是一种高分辨率宽覆盖的空间对地遥感观测模式,同经典的条带模式与聚束模式相比,滑动聚束模式依照系统顶层设计,在成像过程中不断控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岩,李春升,陈杰,周荫清;星载SAR天线指向稳定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陈元藻;卫星姿态指向抖动与SAR成像质量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王国栋,周荫清,李春升;星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姿态指向稳定度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1年S1期
5 唐禹;王岩飞;张冰尘;;滑动聚束SAR成像模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1期
6 蒋彦婷;周荫清;徐华平;;机载混合模式SAR波束指向控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2期
7 吴越;李春升;王鹏波;陈杰;;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对TOPSAR成像质量的影响[J];宇航学报;2012年04期
8 刘寒艳;宋红军;程增菊;;条带模式、聚束模式和滑动聚束模式的比较[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泽刚;刘飞峰;曾涛;;基于方位向去斜的星载滑动聚束两步成像处理算法研究[J];兵工学报;2012年01期
2 王国栋,周荫清,李春升;星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姿态指向稳定度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1年S1期
4 蒋彦婷;周荫清;徐华平;;机载混合模式SAR波束指向控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2期
5 麻丽香;程黎;唐禹;;一种高分辨率聚束SAR运动补偿算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03期
6 邓云凯;贾小雪;冯锦;徐伟;;基于方位频率去斜的滑动聚束SAR成像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年11期
7 于彬彬;刘畅;王岩飞;;一种滑动聚束模式FMCW-SAR快速回波模拟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年08期
8 韩晓磊;李世强;王宇;禹卫东;;斜视滑动聚束模式SAR成像算法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2期
9 朱亚迪;徐华平;康昌辉;;俯冲段弹载非理想凝视聚束SAR总体性能分析[J];航空兵器;2011年01期
10 陈颖颖;贾鑫;吴彦鸿;;对星载滑动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侦察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鹏波;陈杰;李春升;杨威;;基于改进Deramp处理的滑动聚束SAR成像处理算法[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1年
2 杨武涛;张伟;龚耀寰;;弹载条带式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技术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李威;李春升;于泽;陈杰;;星载SAR混合模式总体参数设计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汪伟;齐美清;宋小弟;;星载SAR相控阵天线栅瓣抑制技术[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齐美清;汪伟;金谋平;宋小弟;;星载SAR天线波束指向偏差探讨[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兰天;余安喜;梁甸农;陈祺;;天线指向量化对多模式SAR成像的影响[A];全国第三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专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科锋;移变双基地SAR特性与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赖涛;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岳庆兴;卫星三线阵TDI CCD相机成像仿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曹星慧;对空间目标的星载干涉ISAR三维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周红;基于子带子孔径的低频SAR成像及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王睿;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设计与模拟软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7 孙造宇;星载分布式InSAR信号仿真与处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黄钰林;机载双基地SAR同步与成像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周鹏;星机双基地SAR系统总体与同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金丽花;斜视聚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鑫;双基地前视SAR同步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钢;高精度自动跟踪对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晓峰;临近空间慢速平台SAR运动补偿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杨武涛;弹载SAR成像算法及运动补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兰天;滑动聚束式SAR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廖家祥;滑动聚束SAR成像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敏慧;新体制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邵骁麟;航天器典型部件微振动隔离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张倩;无人机载SAR运动补偿和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丁建松;双基地SAR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岩,李春升,陈杰,周荫清;星载SAR天线指向稳定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陈元藻;卫星姿态指向抖动与SAR成像质量关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王国栋,周荫清,李春升;星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黄岩,李春升,陈杰,周荫清;高分辨星载SAR改进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J];电子学报;2000年03期
5 陈杰,周荫清,李春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姿态指向稳定度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1年S1期
6 唐禹;王岩飞;张冰尘;;滑动聚束SAR成像模式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1期
7 王鹏波;周荫清;陈杰;李春升;;天线指向抖动对聚束SAR成像质量的影响[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8 王国栋,周荫清;机载聚束式SAR天线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遥测遥控;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祥武;星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2 孙进平;机载聚束模式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算法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旭;柳超;董颖辉;涂来;;阵元不规则N层环形阵波束控制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2 孙仲康;;正反码驱动的相揎阵波束控制计算方案[J];工学学报;1973年14期
3 李相平;张刚;李亚昆;李世忠;;FPGA在相控阵波束控制器中的应用[J];电子工程师;2008年0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410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1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