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矩形谐振腔串扰抑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5 23:18

  本文关键词:矩形谐振腔串扰抑制方法研究 出处:《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串扰 矩形谐振腔 抑制方法


【摘要】:在高速数字系统中,信号完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信号速率和设计密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串扰上升为主要因素之一。先研究了基于矩形谐振腔的串扰抑制方法;然后与三倍线宽方法(3W方法)和有过孔接地的防护线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矩形谐振腔方法对微带线间近端串扰的抑制能力不理想,但对远端串扰的抑制非常有效,在频域仿真中远端串扰幅度可提高12dB和8dB,在时域仿真中远端串扰峰值分别为前两种方法的18.2%和23.1%;最后进一步研究了矩形谐振腔的结构参数(间距、长度和宽度)对远端串扰的影响,发现这三个参数存在一组最优值,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远端串扰。
[Abstract]:In high-speed digital systems, the problem of signal integr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 increasing of signal rate and design density make crosstalk rise a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Firstly, the crosstalk sup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rectangular resonator is studied.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 with tripling linewidth method (3W method) and the protection line method with over-hole grounding shows that the rectangular resonator method is not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near-end crosstalk between microstrip lines. But the suppression of remote crosstalk is very effective. In frequency domain simulation, the amplitude of remote crosstalk can be increased by 12dB and 8dB. In time domain simulation, the peak value of remote crosstalk is 18.2% and 23.1of the former two methods,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spacing,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rectangular resonator on the far end crosstalk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three parameters have a set of optimal values, which can minimize the far end crosstalk.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基金】: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9CB723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73120)
【分类号】:TN811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高速数字系统的设计水平、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不断进步,电子设备正朝着高集成度、高频率、高速度、低功耗、小尺寸和大规模的趋势发展,并且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这些因素易引发多种信号完整性(SI)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串扰是极其普遍的,其可能出现在芯片、封装、PC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菁圃,张德伟,牛忠霞,周东方;一种同轴谐振腔的温度特性研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郭俊平,李育德,刘静伦;矩形谐振腔的失调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4年03期

3 杨明涛;董孝义;盛秋琴;崔国琪;;全光光纤谐振腔设计[J];红外与激光技术;1993年03期

4 姚志成;放大器和振荡器谐振腔的结构设计[J];现代雷达;1998年06期

5 庞拂飞;;一种新颖的复合环形谐振腔的理论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8年02期

6 王又青,安承武,丘军林,陈清明;环形增益气体激光器中谐振腔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8年05期

7 全亚民;丁耀根;王树忠;;外加载谐振腔的理论计算与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5期

8 杜志刚;贺学锋;;带谐振腔的微型压电风能采集器[J];传感技术学报;2012年06期

9 陈城钊;;基于SOI衬底的谐振腔结构对锗直接带发光增强的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李宏棋;熊少华;程祖海;;高功率激光器抗失调谐振腔的实验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兴娟;董玉和;黄传禄;;抑制同轴谐振腔高次极化模式方法的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温丹丹;赵建林;李东;姜亚军;;异面谐振腔中光轴扰动对陀螺性能的影响[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3 黄传禄;董玉和;谢兴娟;;漂移头尺寸对同轴谐振腔模式参数的影响[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温丹丹;李东;赵建林;;异面激光谐振腔内光轴扰动特性分析[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何峰;王欢;褚庆昕;;调谐结构对介质谐振腔模式的影响[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6 洪玮;于兵;刘旭;肖金标;孙小菡;;环形谐振腔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答嘉曦;洪越明;董天临;余调琴;樊明武;;回旋加速器谐振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钱江波;谐振腔介质微扰技术测量蒸汽湿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许志广;猫眼谐振腔氦氖激光器及其位移传感器[D];清华大学;2006年

3 尉伟;微盘光谐振腔的制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魏青;大激励区激光器谐振腔模场控制与光束质量改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凤;谐振腔微扰法测量蒸汽湿度的误差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宋媛;异面环形谐振腔损耗仪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勇;基于角锥棱镜谐振腔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王志强;谐振腔微扰法在线测量透平油微水含量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5 吴昊;双环耦合谐振腔中的慢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玉玲;基于微波灭菌的谐振腔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永华;基于SOI级联双环的耦合谐振腔诱导透明效应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8 李晓慧;光学微环谐振腔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丰昀;微环谐振腔的传输及其开关特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璐;微波谐振腔差分测湿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0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30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