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信道的多用户MIMO传输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3D信道的多用户MIMO传输技术研究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3D MIMO 大规模天线阵列 多用户传输 预编码技术 干扰控制
【摘要】: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第四及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在发送端或接收端架设多根天线,能够在时频维度之外开发空间维度,有效提高信息传输速率。通过调度若干用户共享同一时频资源,可实现多用户(MU)传输,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MU-MIMO系统的研究通常围绕二维(2D)水平面展开,通过在水平维度对发射波束进行控制,实现波束成形,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接受基站服务。然而在2D MU-MIMO系统中所有波束共用同一下倾角,应用受到局限。随着现代城市建筑物的高层化,用户所处楼层高度的变化范围逐渐增大,因此需要对垂直维度同时进行开发,三维(3D) MIMO技术引起极大关注。该技术旨在利用3D空间的完整信息,深度挖掘空间自由度。与2D MU-MIMO相比,3D MU-MIMO系统能够同时服务处于相同水平方位、不同海拔高度的多个用户,使多用户传输效率显著提升。本论文将围绕基于3D信道的MU-MIMO传输方案展开研究,重点研究其下行链路的预编码技术。首先,本论文针对3D MU-MIMO系统的物理层技术进行调研。分别围绕传输模型、信道建模、系统容量和波束成形等方面介绍3D MIMO传输系统的物理层,从MU-MIMO 下行链路接收信号模型入手,分析用户间存在的干扰现象以及现有的两种常用的干扰消除手段,包括下行链路预编码技术,重点介绍能够使MU-MIMO系统达到最优容量的非线性脏纸编码(DPC)和克服了DPC高复杂度缺陷的线性预编码技术,以及多用户调度技术,重点介绍最大和速率调度、轮训调度和比例公平调度算法。接着,本论文研究基于3D双极化信道的MU-MIMO系统双码本设计方案。首先介绍该方案所采用的系统模型,包括3D双极化均匀平面天线阵列以及两用户场景下的下行链路传输模型,接着提出基于双码本的下行链路预编码方法,在引入基于克罗内克乘积码本的基本波束集合后,分别采用长时与短时码本来设计内外双层预编码矩阵,由此提出一种基于该长短时双码本的多用户传输方法,具体介绍所使用的最佳伙伴集合反馈方案、反馈量的计算方法及用户配对准则,并提出一种基于四分法的快速波束匹配算法以降低长时码本的搜索时间,最后通过仿真分别评估3D双极化MIMO系统中基于该双码本的多用户传输方案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基于3D双极化信道的多用户MIMO系统双码本设计方案及相应的有限反馈方法相对现有的2D传输系统而言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吞吐量。最后,本论文研究结合空分多址(SDMA)和干扰抑制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多用户传输方案。首先从物理域和波束域两个方面对信道进行建模,探究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波束域信道的稀疏性,并由此提出一种结合SDMA与迫零(ZF)预编码的毫米波多用户传输方法以消除多用户干扰,将用户全集按照波束的重叠情况划分成两个子集,其中一个用户子集采用基于双码本的SDMA方案,另一个则采用基于ZF预编码的多用户传输方案,随后研究该方案在扩展至多径模型后的适用情况,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案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结合SDMA和干扰抑制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多用户传输方案不仅能够克服大规模MIMO系统CSI获取的困难,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多用户干扰消除手段,能够大幅提升MU-MIMO系统的传输效率。
[Abstract]:A multi - input multiple output ( MIMO )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A multi - user transmission scheme combining SDMA and zero forcing ( ZF ) precoding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eliminate multi - user interference , and the whole set of users is divided into two subsets according to the overlap of beams .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钧;多用户系统的基本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2 王坚强;多用户系统下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996年02期
3 张爱萍,罗汉文,王豪行;基于并行部分干扰对消检测的迭代多用户解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4 柴宝仁;韩俊松;;多用户卡的安装和设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0期
5 白志敏,贾保平;多用户系统与微机网结合的实践与探讨[J];电子工艺技术;1995年02期
6 孙耀;解决多用户系统中冲突问题的通用方法[J];计算机时代;1996年04期
7 姜雍;王亚峰;;TD-LTE系统3D-MIMO多用户性能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2014年04期
8 郭卫栋;刘琚;陈赫;刘玉玺;张国伟;;基于过时信道信息的多用户中继网络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11期
9 毕见鑫,田红心,易克初;过饱和多址系统中部分相干多用户信码/相位最佳联合检测[J];电子学报;2001年01期
10 高先锋;谈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爱珍;;计算机多用户系统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裴敏艳;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渊;干扰对齐及其在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孙胜贤;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容量与联合收发波束形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朱伟;多载波DS-CDMA系统中多用户资源管理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坤;多用户MIMO广播信道用户调度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丽;多用户MIMO系统中基于最大化最小SINR的干扰对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杨波;多用户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伟;多用户系统中缓冲辅助中继关键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钱榕;协作多点多用户时偏补偿算法研究与性能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晶;GG信道下MRC对直接通信链路误码率和多用户系统吞吐率的性能提升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徐梦璐;多用户MIMO调度技术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宋亚南;多用户MIMO系统调度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吴仁超;基于进化算法和混沌神经网络的多用户OFDM资源分配问题优化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10 彭成;多用户信能同传系统的收发机优化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35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1435675.html